|
太阳要落山了,测绘人员还在工作。 |
|
驻洛某测绘大队官兵收看神九发射电视直播。 | |
核心提示
没有命令,没有哨声,没有口令。6月16日18时,距神九发射还有30多分钟时,驻洛某测绘大队俱乐部电视机前,全体官兵早已自行集合完毕,耐心等待神九的发射。
“10、9、8、7、6、5、4、3、2、1,点火……”伴随着倒计时,大家凝神屏息,认真收看。发射成功的消息传出,该大队官兵都松了一口气。大家欢呼雀跃,忍不住热泪盈眶,因为这成功的背后,有他们无尽的汗水和心血。
1 高原之巅勇当先锋
某试验站,坐落于一座山顶,海拔5000多米,远离城市,与平原地区气候相差较大,而且该地属地震高发区,近两年发生过大小地震十几起。2011年7月,该大队精度鉴定队队长孙中豪带领王连强等3名骨干,主动请缨当先锋,奔赴该试验站。
初到任务现场,两名队员就产生了强烈的高原反应。为了不耽误任务进度,他们简单调整休息后就投入到任务中。当地人每天只吃两顿饭,习惯一日三餐的队员极为不适应,爬山耗费体力又大,饿得实在受不了,就啃两口面包继续工作。
由于地震,以前布设的控制点产生了位移,经检核,两点间的平距差竟达到几十厘米。为了保证测量的精度,他们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终于顺利完成任务。队长孙中豪说:“海拔高,测量精度要更高,宁可少吃一顿饭,也不能降低任务标准。”
2 草原之上不言寂寞
2011年8月中旬,该大队测绘导航队工程师陶喜荣接到赴内蒙执行任务通知后,为了及时赶到试验一线,他带领孙守红、马文强等7人,挤在火车硬座车厢里站了十几个小时,几经周折终于到达场区。
初到草原的马文强忘记了旅途的疲惫,充满了兴奋新奇。测量开始后,他们每天一早就背上仪器,带上中午的干粮,与草原为伴,到很晚才回来,马文强的新奇感日渐减退。他们除了测量,大部分时间与寂寞相伴,过着“白天兵看兵,夜晚数星星”的生活。
草原上天气异常,孙守红无奈地说:“刚才还是晴空万里,突然就大雨倾盆。”为了保护仪器和测量精确,他们打着伞、脱下衣服为仪器遮风挡雨,自己却淋在大雨里。大雨过后,马上就又头顶大太阳,再加上昼夜温差又特别大,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但为了按时完成任务,他们连续奋战30多天,圆满完成该项测绘任务。
3 严寒见证赤胆忠心
2012年年初,该大队测绘导航队接到了去东北某地执行任务的通知。准备好设备,魏朋、周华峰、崔永峰、曾强一行四人坐上了开往东北的列车。
任务场区白天最高的温度是-13℃,夜晚达到-30℃,即使穿上厚厚的羽绒服,在野外也只能连续工作十几分钟。为了操作仪器,操作手不能戴手套,不到5分钟手就冻僵了,官兵们只好把手放到怀中取暖,暖一会儿,操作一会儿,一点一点地进行测量。
低温环境对仪器设备也是严峻的考验,设备在-25℃的环境下就无法正常使用了,为了确保任务进度,官兵把身上的棉衣脱下来盖在仪器上,人员和仪器轮流取暖。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连续工作了24天,圆满完成了任务,为发射提供了准确的数据。
4 尽职尽责无怨无悔
一年多来,为了顺利完成任务,驻洛某测绘大队所有“参战”官兵,都尽职尽责无怨无悔。
2011年4月,在执行某基地测控设备综合校飞任务中,机场距离该基地80公里,且飞机加挂的弹仓在每次飞行时都需要重新加挂和测试,杨彬彬等参试人员需要提前六七个小时出发。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往往连早饭都来不及吃,早上6点就匆匆赶往试验场区。
飞行结束,数据处理工作量大,成果提交时间要求又短,有时一天飞行两个架次,数据处理要到晚上10点多才能结束,等提交汇报后已到午夜。尽管如此,所有参试人员却始终专注于如何更好地完成校飞任务,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
大队参试人员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精益求精,历时50余天,进行了多个架次的有效飞行试验,圆满完成了此项测量任务,为神九飞天航天发射任务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数据保障。
相关链接
驻洛某测绘大队是参与“神舟”任务的一支测绘队伍,自1999年开始,大队官兵先后为神舟一号至神舟八号飞船地面跟踪测控站及执行海上测控任务的“远望号”测量船提供了1000余份测量成果,准确率达100%。在作业过程中,官兵们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并把自主研发的20多项科技成果应用其中,确保了测量成果的精确。
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累计行程近200万公里,如期完成了几十个航天测控点的大地、天文测量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