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良好!”18日17时07分,当顺利从飞船进入天宫一号的航天员景海鹏向地面发出报告时,神舟九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组成的组合体已平稳飞行近3个小时。
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在轨运行的航天器,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由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景海鹏、刘旺、刘洋仿佛灵活的鱼,先后顺利通过对接通道“游”进天宫一号。这舱门间的穿越,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又一次历史性跨越。
16日发射的神九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经过4次变轨,于18日中午抵达距天宫一号后下方52公里处,彼此建立稳定的空空通信链路,开始自主导航。
5公里、400米、140米……飞船在距离天宫一号30米停泊点进行最后一次停泊后,以0.2米/秒的相对速度缓缓接近天宫一号。两个飞行器上的对接机构先后完成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独自在太空等待了215天的天宫一号与载客前来的神舟九号稳稳地连接在了一起。
进入新“家”的3位航天员显得十分兴奋,失去重力的他们,相互扶持着在摄像机镜头前向收看电视直播的亿万观众挥手致意。
圆梦天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陈善广用“如梦如幻,如诗如画”评价3位航天员的表现。
“对航天员的真正考验,将是6天后的手动控制交会对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如果能够顺利实施,意味着中国完全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表明我们具备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进行人员运送和物资补给的完整能力。”
在未来组合体“牵手”飞行的10多天里,3位航天员除返回飞船轨道舱就餐外,将在“天宫”中进行科学实验、技术试验、锻炼和休息。
解读 神九变轨
由于科技人员的精测妙控,神舟九号飞船在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前原定实施5次变轨,实际只实施4次就被准确导引至天宫一号后下方52公里处的交会对接入口。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研究员唐歌实介绍,中心通过精密定轨和精确的轨控效果标定,研究分析认为第5圈和第19圈轨道控制将对轨道面产生一个固定偏差,因此可以利用这个偏差,来替代第13圈的轨道面修正,从而取消原来设计的轨道面修正控制,将原来设计的5次变轨减为4次,在简化飞行控制操作的同时,也提高了航天员和飞行控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远距离导引段变轨控制,是实施交会对接任务的关键步骤之一。”唐歌实说,由于变轨控制频繁、时间间隔短、空间环境复杂等因素,对短弧段定轨精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采用高精度动力学模型和多种数据源融合的短弧段定轨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测定轨精度。
解读 飞行手册
在神舟九号飞船发射过程中,人们通过电视屏幕,看到3位航天员一直注视着手中的飞行手册。飞行手册是什么?是谁设计的?有哪些作用?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航天员系统总体室副主任陈欣。
航天员的行动指南
陈欣介绍,飞行手册可以说是航天员的行动指南,融汇了工程总体以及各大系统对飞行乘组的要求。
神九任务飞行手册共计6类8册,包括正常飞行手册、交会对接手册、飞船应急与故障处理手册、目标飞行器应急与故障处置手册、飞船操作指南(上、下)、目标飞行器操作指南(上、下)。神九任务飞行手册由航天员系统总体室负责研制。
关键节点一目了然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可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飞行状况,包括正常飞行、应急处置以及故障处置,在13天的飞行中,航天员需要充分高效运用近千页的飞行手册。
如何做到既满足航天员的使用需求,又符合工程各分系统的技术要求,航天员系统总体室在研制手册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字体和颜色块,将正常飞行程序、注意事项和重要步骤等环节区分开来。此外,在编辑过程中,还广泛征求航天员意见,充分吸取以往飞行经验,保证了飞行手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各种情况从容应对
在神九任务过程中,航天员需要在太空工作、生活13天,在这13天里,航天员的每一个操作程序都可以在飞行手册中查到,其中包括各种意外情况的处置程序。
陈欣介绍,我们把故障类问题写在应急与故障类手册中,还画了流程图,遇到故障该怎么处置,手册里清清楚楚。
(文字图片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