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突围之路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观点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6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本期话题:旅游人才,如何变“第一资源”为“第一推力”?
观点
  我市应利用建设名城的良机,改善人才结构,提升旅游产业。图为龙门景区游人如织的火暴场面。 记者 曾宪平 摄
  发展旅游产业,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名城建设才能快马加鞭。图为牡丹插花大赛场景。 记者 曾宪平 摄
  洛平感言

  旅游人才,让“最活跃力量”尽情释放

  □洛 平

  “资源急需变产品,龙头项目难寻觅,产品结构不合理;融合少,文化旅游两张皮;体制机制尚不活,品牌营销无新意,环境亟待再提升;太一般,商品泯然众人矣。”

  一首“打油词”,道出的是制约洛阳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诸多短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会发现,这问题那问题,这制约那制约,说千道万,归根结底,关键在人,根本在人。

  人才是旅游发展的“最活跃力量”,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诚如西安人段先念实施了大唐芙蓉园项目,一个人或一个团队促成一个项目、引领一项事业的例子比比皆是。“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激活一池春水”、“一子落地,满盘皆活”,既是对人才的褒奖,也是对人才所起重要作用的生动概括。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一句看似调侃的电影台词,道出的却是最朴实的真理。

  被称为“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闻”的无锡灵山景区,在奇瑰的创意和强力的实施背后,是一大批文化精英和艺术大师筑起的坚实长城。

  其中的梵宫,为了建成“中国最好、世界一流”,灵山与全国50多所大学联系,建立了一个由300多位各领域精英组成的“灵山书院”;在建设过程中,参与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有100多位,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有上千人。

  西安曲江新区,国人震撼,世界瞩目。在其规划、建设中,所有的项目都由大师操刀设计,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日本国宝级园林大师秋山宽、中国六大美院的30多位专家……

  仅大唐芙蓉园的大型实景动态演出《梦回大唐》,参与创作的就有张艺谋工作班子“三驾马车”之一的陈维亚、中国最顶级的音乐制作人赵季平、2008年北京奥运会灯光总设计师沙晓岚。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才,就是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源头活水”。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才,就是支撑洛阳名城建设的“土”、带动名城建设奔跑的“足”。

  但是很惭愧,我们的“水源”还不够充足,我们的“土”还不够厚实,我们的“足”还不够强健。

  洛阳旅游主管部门人士的“痛陈”,或许更能说明我们在人才上的尴尬——

  “旅游人才有效供给不足,能级、专业和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区域、行业和业态分布明显失衡。”

  “旅游人才整体素质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旅游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不畅;旅游人才队伍稳定性差,吸引力弱,旅游行业的人才集聚能力亟待提高。”

  “旅游人才教育培训支撑不足,旅游人才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较弱,更好实施人才战略缺乏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些旅游业内人士成不了行家里手,对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学不明白、想不明白、说不明白、做不明白。”

  人,既是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人才的缺失、缺位、缺乏,让我们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中捉襟见肘、举步维艰;而对人才的重视和拥有,让一些城市的旅游风风火火、大步向前。

  为了打造旅游人才高地和聚集区,海南发布了《海南省旅游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计划到2020年,引进和培养8000名高层次旅游人才。

  为了弥补旅游人才的短缺,山东泰安明确提出:在2010至2020的10年间,本市各类高等院校要培养3万名旅游人才。

  为了尽可能地培养、引进和用好旅游人才,浙江各地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针对旅行社小语种人才紧缺现状,杭州实施旅行社人才发现计划,对旅行社引进小语种人才,连续3年给予每年1.5万元的人才专项经费补贴;为鼓励导游晋级,萧山旅游局出台配套政策,分别给予中级导游3000元、高级导游5000元的一次性奖励;为了满足旅游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训需要,宁波建立了导游仿真实训室,把旅行社搬进课堂,把课堂放在景点。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只争朝夕、热火朝天的育才、引才、聚才之举,让我们看到了差距、感到了压力。

  对照灵山、曲江,我们不妨自问:有没有将利用外来智慧作为洛阳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一个重要支撑?有没有将“走出去,请进来”做足、做大、做强、做成常态,让一流的国内甚至国际人才为我所用?

  对照浙江,我们不妨自问:有没有足够、管用的激励政策,有没有创新的、鲜活的培训方法来“筑巢引凤”?

  对照泰安,我们不妨自问:有没有利用洛阳市大中专院校这一平台为洛阳培养更多的旅游人才,让“最活跃力量”在旅游“突围”中一马当先?

  千百次地问,不如一次行动。

  只要我们营造了足够好的环境从外地招贤纳士、打造了足够好的机制促本地人才成龙成凤,就不愁形不成人才济济的好队伍。

  只要我们真正做到了用激励政策、发展氛围、事业平台去引人、留人、用人,就不愁形不成人人奋勇争先的好局面。

  人才济济、人尽其才之日,正是洛阳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乘风破浪之时!

  学界热议

  培养专业人才 也要利用“外脑”

  近日,我市不少专家就“旅游人才,如何变‘第一资源’为‘第一推力’”发表看法,建言献策。

  专业人才不足 产业发展乏力

  “产业发展与人才发展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纪说,洛阳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但旅游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旅游人才缺乏、人才结构难以支撑是重要原因之一。

  张纪认为,洛阳是历史文化名城,但人文社科人才一直以来都是“短板”。科研院所几乎清一色研究自然学科,人文社科研究力量明显薄弱,人才缺乏。旅游产业要大发展,必须改变现在不合理的人才结构。建议政府对人文社科人才培养给予充分重视,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力度,使自然科学人才和社会科学人才结构趋于合理。

  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朱云章说,目前,我市旅游人才的数量、结构、质量等不能适应发展需求,应利用建设名城的良机,改善人才结构,提升旅游产业。

  大力招揽人才 也要利用“外脑”

  洛阳地处中部,与一线城市和东部发达城市相比,在区位、产业、经济等方面相对处于弱势,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尚未形成人才聚集区。朱云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有足够的诚意和优厚的条件,积极“请进来”,让大城市的高端人才为洛阳所用,甚至邀请在全国、全世界有影响力的高端人才或团队协助我们建设旅游项目,充分发挥“外脑”作用。

  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院长刘玉来也表示,在高端人才方面,我们要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态度,在旅游大规划、开发旅游精品项目时,该外包的就要外包。当然,我们也要尽量营造良好环境吸引人才,或构建长期合作关系,形成稳定、发达的“外脑”体系。

  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软环境尤其重要。刘玉来说,这包括通过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与提升,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基础与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平台;政府出台相关措施,优化旅游人才干事创业的环境,提高旅游产业地位,加强旅游人才政策激励。

  优化用人机制 减少人才流失

  “今年我校旅游专业学生毕业60多个人,只有七八个留在洛阳,可见洛阳目前的吸引力有待提高。”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孙艳红说,每年毕业的旅游专业大学生中,不乏综合素质高、专业成绩好的可塑之才,就算留在洛阳,但大部分从业一段时间后,往往因为施展才华空间有限、薪酬低等原因到大城市寻找更好机会。

  孙艳红说,目前旅游服务行业的入职门槛低,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工作中与普通务工人员难以体现差别,晋级通道狭窄,无法发挥所学。同时,导游工作多无底薪,薪金收入主要靠引导购物提成,这种薪酬机制使专业水平高低显得无足轻重,服务质量与收入没有必然关系,对专业人才形不成激励。建议通过重视专业人才储备和晋级、改善从业人员薪酬机制来减少专业人才流失。

  刘玉来建议,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应进一步明确不同层次旅游人才的培养方案与目标,在学科设置上有所区分,并在后期科学分流,区分应用。

  本报记者 石蕴璞

  委局访谈

  优化环境机制 力促人尽其才

  任何一项事业,人才都是“第一资源”。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如何把“第一资源”变为“第一推力”?近日,市旅游局有关人士纷纷就此话题发表看法。

  有“资源”没“推力”,还需人才来发力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最需要什么?人才!最缺的是什么?高素质的人才!

  市旅游局副局长路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和产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业当然也不例外。他说,在洛3所高校目前虽均开设有旅游相关专业,但90%以上的毕业生却流向了一线城市或旅游发达地区。“虽然有一定的人才基础,但旅游人才并没有真正转化为‘第一推力’优势”。

  市旅游局局长魏立峰表示,旅游人才匮乏如今已成为制约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又一个“瓶颈”。“如果不改变旅游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状,势必影响到洛阳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和整个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筑巢引凤,吸引外地高端人才

  如何才能吸引、留住人才?魏立峰认为,为吸引高端人才,就要大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努力构筑吸引人才、激励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用事业之“巢”引来人才之“凤”:一是围绕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科学制订人才发展规划,以吸引最紧缺的人才;二是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确保人当其用、用当其时、人尽其才。

  “同时,还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关心和重视人才的氛围。”路毅说,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提高人才待遇,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环境;要大力营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倡导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社会环境,使他们能安心、专心地干事业;要大力促进旅游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壮大我们的产业,为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市旅游局副局长陈向涛认为,为了吸引、留住外地人才,还应引进外地的管理经验,为我市旅游业注入“活水”,搭好施展才华的平台。

  强化培训,培育本地人才队伍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引进外地高端人才固然重要,但培育本地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却是关键性的基础工作。

  市旅游局副调研员张雪林说,为了提高本地旅游人才素质,就要大力创新现有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机制。一是强化教育培训,促进人才队伍素质全面提升。按照分级、分类、分责的原则,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促进人才队伍素质全面提升;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岗位培训为抓手,促进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二是以赛促训、以赛代训,充分挖掘现有人才潜力。积极推荐优秀旅游人才参加各种高端人才的选拔活动,不断完善人才荣誉表彰与人才使用和待遇相结合的政策,提升旅游人才的成就感和行业认同感;继续举办全市导游大赛,不断选拔人才,打造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导游队伍。

  “同时,还要进一步丰富人才工作的内容。”张雪林说,按照“政府多引导、企业多做主、社会同参与”的培养开发原则,突出旅游企业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主体地位,形成多方合力,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本报记者 姜春晖

  “如果您有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欢迎您登录洛阳网洛阳社区,进入《洛阳,离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还有多远?》跟帖;您还可拨打66778866表达;您若来信,请寄送至开元大道218号报业大厦20楼大厅29号位,信封上注明“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大讨论”字样。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关乎洛阳的发展,关乎洛阳的未来!请发出您的声音,我们真诚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