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素珍和她制作的粽子 | |
端午节将至,又到了粽子畅销的时节。粽子味美,却不易制作,凭的是包粽人多年的配料经验和十指的巧妙配合。
刘素珍今年63岁,在涧西区湖北路李家村附近卖粽子已有13年。由于质量上乘、口味独特,她的粽子受到了不少市民和大酒店的青睐。近日,记者来到刘素珍家中,看看她是如何包粽子的。
体验 小粽子有大讲究
■精挑细选来配料
14时许,记者来到刘素珍家中。在客厅圆桌的周围,摆放着码好的粽叶、棉线、剪刀等。由于端午节需求量大,刘素珍请来两位好姐妹帮忙包粽子。
刘素珍先将糯米倒入不锈钢盆中准备调味。这些糯米都是黏度较大的品种,已晾了6至7个小时,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干湿程度,保证粽子口感。
刘素珍的粽子辅料以豆沙和大肉为主。她先将经过近6个小时焖煮的红小豆倒进筐中,用自来水反复冲洗、揉搓,直至豆皮被完全冲走,再将留在筐中的豆沙放入布袋中挤干水分后,放入油锅,加入白砂糖和陈皮翻炒,辅料豆沙制作完成。
肉粽中的肉需选择猪后腿肉,切成3厘米长的长方体,加入料酒、糖、盐、酱油等调料后,腌制6个小时以上。
■动作娴熟手艺高
15时许,刘素珍和两位好姐妹开始包肉粽。她在一盆糯米中加入少量的酱油、盐、糖等,搅拌均匀,然后将调好的主料放在圆桌中间;桌边的粽叶4片为一组,相错叠放,每组粽叶一竖一横摞起来,都是前一天晚上经过开水煮烫后用冷水冲洗过的。
刘素珍先拿起一组粽叶,将最宽处卷成锥形,锥尖部分卡放在左手的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并用食指和中指固定住锥形的腰部;她用右手先抓取少量调拌好的糯米放入锥尖部,按实后,放入肉块,再加入较多糯米,并用手压实,擦去粽叶边缘多出的糯米,用粽叶窄细部将锥底底面封住;又拿另一片单独的粽叶,将锥底三条封口边缘进行缠绕,缠绕后用棉绳捆住圆锥的腰部和底部,系成活结。
每个包成的粽子都留着粽叶的细长部分。刘素珍用剪刀对着这部分斜剪一刀,用不同的剪法区分粽子口味。整个过程动作娴熟,平均每分钟就有两个粽子从她手中诞生。
肉粽包完后,刘素珍将豆沙揉捏成乒乓球般大小,并用类似肉粽的包法,完成了豆沙粽子的制作。
■一锅粽子要煮5小时
“粽子要有好口感,一定要彻底煮透。”刘素珍说,煮粽子的锅底要放一个箅子,以防粽子中的酱油、糖等渗出导致煳锅,再将粽子顺着锅边呈环形排放整齐,一层层叠起来后,在最上面再放一个箅子,并用干净的铁块压在上面,以免粽子在锅内翻滚而进水,影响口味。
随后,刘素珍向锅中加水至漫过粽子约3厘米处,盖上锅盖。“煮粽子需用大火煮开1个小时后,再改用文火焖煮4个小时。”刘素珍说,长时间焖煮才能将粽子煮透,使其具有松软的口感。
每隔一段时间,刘素珍就掀开锅盖看看,并不断向锅内续水,让水保持漫过粽子。
背后 卖粽也有成就感
■包粽卖粽挺辛苦
刘素珍说,13年前,退休后的她决定去卖上海粽子,以贴补家用。而制作粽子的过程,从材料选购、主辅料准备到煮粽子,再到卖粽子,皆费时费力。
每天早上6时许,刘素珍就要到菜市场选购材料,经过一上午忙碌,趁着11时30分至13时的午饭时间,推着手推车到市场上卖;下午回来后,就要准备晚上要卖的粽子;晚上回到家里,又要开始准备第二天使用的粽叶等。
■结识不少老主顾
刘素珍曾在上海市场、天津路附近卖粽子,后来固定在湖北路与湖南路附近售卖。每换一个地方,老顾客都追随而至,新顾客也慕名前来。过端午节吃刘素珍家的粽子,已成了这些老顾客的习惯。这些老顾客有的与刘素珍成了朋友,来买粽子时都会和刘素珍唠唠家常,问候几句。
现在,刘素珍包的粽子有红豆、花生、蜜枣、肉等多种口味。不少酒店也常在她这里订购粽子。最多时,刘素珍一天卖出近3000个粽子。
见习记者 赵佳 文/图
采访手记
一个肉粽售价3元,其他口味的素粽子每个售价1.5元,除去成本及紧张的劳动,刘素珍一天赚的钱并不多。但采访中记者看到,她始终乐呵呵的。每天有人来买她的粽子,让她感到由衷的满足;和老顾客们互致问候,也成了她感觉最幸福的事。民间的传统美味,就这样传到了我们的舌尖;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这样在勤劳朴实的普通劳动人民的手中传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