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昨日零时,我省高考分数放榜,几家欢喜几家愁的一幕再次上演。成绩尘埃落定后,众多考生或喜或悲,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进入“井喷”期。在这个时期,考生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家长又该如何应对?
需要减压的不仅是考生
记者从市第五人民医院、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心理咨询科室了解到,近年,一些高考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往往会出现心理问题。
一些医疗案例表明,考生考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二:家长期望值过高,面对孩子高考失利,家长心态变得急躁、不平和,而孩子因家长态度的反差走向极端;考生因发挥失常而沮丧低落,无法与家长进行良好沟通,使性格出现明显变化。
种种案例表明,家长很容易对考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心理专家表示,一些有不良心理情绪的家长,比考生更需要减压。
考生易出现三种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一:焦虑抑郁
刘杰是去年高考大军中的一员,虽然平日成绩不错,但临近高考他总担心自己发挥失常,从而患上了焦虑症。在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里,刘杰的情绪还是异常焦虑和烦躁,经常在父母面前发脾气、摔东西,有时还彻夜失眠。
专家点评:理性评估自己,多与人沟通。
市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韩运潮说,考生要理性看待自己和高考,因为人在情绪低落时往往容易低估自己的实际水平,只看到自身的缺点。另外,考生要主动与身边人沟通,把情绪及时宣泄出来,也可通过运动、娱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不要陷入焦虑的旋涡。
心理问题二:扎堆复读
小寒曾是一名复读生,目前在英国读研究生。高中时,小寒下定决心非本科不上,但第一次只过了大专分数线。擦干眼泪后,小寒义无反顾扎进“复读大军”,但仍没过本科线。在父亲的开导下,小寒放弃了再次复读的念头,在焦作一所大专院校读了自己喜欢的城市规划专业,之后又顺利专升本,并出国读研。
专家点评:规划立足于实,不要画地为牢。
心理咨询师杜斌说,高考过后,不少考生要面临升学还是复读这道选择题。究竟哪个选择才是正确的?答案就是——理性分析自己,为人生作出合理规划。
“每年的复读班都不乏像小寒这样的学生,为一个设定的目标而日夜苦读甚至复读两三年。”杜斌提醒,与其纠结于该不该复读,还不如像小寒一样认清自己脚下的路,及时调整人生的航向。
心理问题三:自我放纵
高强去年如愿考入西安一所高校。高强回忆,高考结束后他自认胜券在握,白天睡到自然醒,晚上不是上网打游戏就是跟朋友混迹于各个酒吧和KTV。结果,过度放纵的高强进入大学后,学习成绩一度跟不上,险些在第一学期就“挂科”。
专家点评:适当放松,但绝不可放纵。
韩运潮说,高考只是人生一个中转站,而不是终点站。对考生来说,考后可以有节制地放松,但决不可放纵甚至沾染一些不良习气,耽误前程。
高考后,考生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或者跟家人和同学外出旅游,还可以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总之,准大学生们要积极平稳地度过高考后的这段时间,同时注意饮食和作息规律,准备迎接自己的大学生活。
家长也要念好“心理经”
高考不仅是对考生的检验,也一定程度考验着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家长也应尽量保持一颗平常心,跟孩子一道念好“心理经”。
家有考生,不必过度关注
“家有考生,家长不必过度关注,别让关心变成压力。”杜斌说,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加重考生的紧张情绪,影响其考前复习和考场发挥。有时过度关注还可能会适得其反,引来考生的反感和叛逆。家长应该尽量保持一颗平常心,对考生适度关注,营造一种轻松、自然、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保持积极向上又轻松愉快的状态。
填报志愿,不应越俎代庖
韩运潮说,高考成绩公布,考生进入填志愿阶段。而志愿怎么填,很多家庭依然是父母说了算,孩子只能服从。
韩运潮认为,家长的大包大揽不利于考生的成长。对于即将进入大学的考生来说,他们已经长大成人,家长不应越俎代庖,过分干预孩子的选择。
韩运潮建议,家长应该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填志愿时给出建设性意见,或与孩子共同商量填报的学校和专业,并把最终决策权交给孩子。
记者 曾宇凌 张喜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