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长久以来是文人墨客、文学发烧友眼中的“高贵艺术”。然而,近日流行于网络的“废话体”诗歌,却让普通大众过了把“创作瘾”,写诗似乎不再“小众化”。
普通人想写就写、自娱自乐的“废话诗”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现象,“用白话随意创作的‘废话诗’是不是诗”也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
1 “废话诗”引发模仿效应
诗人乌青,被网友戏称为“废话诗”的鼻祖,他创作的《对白云的赞美》、《假如你真的要给我钱》等诗歌开了“废话诗”的先河。
与传统诗歌语言精练、内涵深厚的特质不同,“废话诗”直白记录生活的琐事,完全用自言自语的“口水”语言写成。
在《假如你真的要给我钱》中,乌青用银行账户信息组合成了一首诗:“我的银行账号如下:招商银行/6225××××74/郑功宇/建设银行/4367××××13……”
有网友调侃,“读你的诗还不如打开电视看广告”、“李白、杜甫一定会泪流满面”。然而,“废话诗”一现身网络,就引来众多模仿者。几乎“零门槛”的准入标准,让不少网友觉得闲暇之余写一首“废话诗”绝非难事。
2 诗歌口语化探索误入歧途
事实上,“废话诗”只是近年来“网络口水诗”兴起的冰山一角,“梨花体”、“羊羔体”等先后被热炒并引发争议。
对此,不少国内知名诗人表示,“废话诗”的口语化无可厚非,但在追求自由表达的过程中忽略了诗歌的“精神内核”。
《诗刊》杂志编审、诗人周所同说,从格律诗到新诗,诗歌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求新求变,当代不少诗人探索用更风趣、更幽默的白话语言写诗,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但“废话诗”以记录自我生活琐事为主,内容较为狭窄,游戏成分和炒作成分过多。
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获奖诗人韩作荣说:“用白话进行诗歌创作的关键在于有没有诗意和诗学结构。独特深刻的发现和启迪,在‘废话诗’中并不存在。”
研究网络诗歌的诗人杨晓民表示,中国新诗产生于五四白话文运动,时至今日仍处于新诗标准的构建期,“废话诗”引发争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诗歌边界的认定出现了混乱,新诗缺乏标准。
3 轻松诙谐激发网民娱乐嬉戏
在韩作荣眼中,饥饿、痛苦、孤独的状态下才能写出好诗。他认为,诗歌亦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区分,除小众的“文人诗”之外,更有针对大众阅读需求、符合大众狂欢心态的“大众诗”。
韩作荣说:“‘废话诗’的出现与社会价值取向有关,它不是诗歌的问题,而是社会文化的问题。都市白领生存压力大,下班后需要的是宣泄和轻松,让精神疲倦的他们读深刻的东西并不现实。”
诗歌与文化不能脱离。中国作协副主席、《诗刊》主编高洪波说:“网友热捧‘废话诗’有其合理性,面对生活中的苦闷不顺,‘废话诗’狂欢和宣泄的味道符合当代社会人的心态。”
从热炒非议“废话诗”到众人模仿跟风,高洪波认为网络的放大效应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高洪波说,无障碍写作和互联网便利的发布渠道,促成了“废话诗”的泛滥,但从诗歌传承的角度看,它的传播不会久远。 (据新华社)
相关链接
■ 梨花体 由女诗人赵丽华的名字谐音而来。因其有些作品形式相对简明,被有些网友戏称“随便找来一篇文章,随便抽取其中一句话,拆开来,分成几行,就成了梨花诗”。
■ 羊羔体 源于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的诗歌作品《徐帆》——“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我一直想见她,至今未了心愿……后来她红了,夫唱妇随/拍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片子……”。这种直白得几近不像诗歌的诗体被网友称做“羊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