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抗战爆发75周年 重访当年浴血地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7 月 6 日 星期    【打印】  
抗战爆发75周年 重访当年浴血地
□本报记者 石蕴璞 见习记者 赵佳 实习生 王玉晨 文/图
  “杨窑会议”旧址。
  王山寨抗日遗址。
  彭店寨抗日英雄纪念碑及日寇投毒洞。
  (资料图片)
  编者按

  今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爆发75周年纪念日,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不应该忘却的惨痛日子。“七七事变”之后,抗战全面爆发,地处中原的洛阳也走到了抗战第一线。近日,我们对部分抗战遗址进行重访,再次感受洛阳军民抗战的浴血年代。

  “七七事变”:打断洛阳经济建设进程

  自1932年洛阳被国民党定为行都后,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1937年7月至8月间,位于今龙门大桥位置的伊河龙门“中正桥”和在原隋唐天津桥上游7米处修建的洛河桥(又名“林森桥”)先后建成(两座大桥均在1945年5月被日寇炸毁)。

  当时,洛阳城市人口约9万余人,经济正处在恢复发展期。然而,洛阳人民的经济建设之梦被日寇的铁蹄踏碎,1937年8月之后,洛阳的各项经济建设进程被迫打断。

  虽然国民党希望把“七七事变”限制在“地方事件”的范围内,但作为国民政府的行都,洛阳的信息传播速度还是相当快的:首先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广播电台在7月8日前后播出了“七七事变”、中日军队交火和29军抗战的消息;其次是当时的《洛阳日报》、《河洛日报》都在7月9日前后刊登了“七七事变”的消息;再次是小道消息频繁传播;还有洛阳爱国学生在“七七事变”之后自发到街头宣传抗战。

  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宣布“抗战到底”,局势发生转折。随后,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改编主力,陆续从山西开赴华北前线。

  洛阳的抗战活动也在7月17日后很快达到高潮。7月下旬,红十字会洛阳分会召开会议,组织防空救护队和战地医疗队负责洛阳的防空、防毒、救护工作;孟津、伊阳(今汝阳)成立抗敌后援会。

  8月,洛阳人民踊跃参军、支军,前往抗战前线。80余名省立洛阳初级学校师生到全市各学校、各阶层进行串联,组织“洛阳各界妇女抗日救国会”,举办妇女识字班,进行募捐,召开抗战座谈会,慰问伤员。

  9月,中共豫西临时工作委员会改为豫西特委,吴纯甫任书记,下辖18个县委,开始公开组织抗战救亡活动。洪琛、冼星海、贺绿汀等率领上海救亡演出队来洛进行抗战宣传活动。洛阳举行纪念“九一八”事件救亡游行大会。

  9月,国民革命军将领关麟征带领两个师从洛阳出发,洛阳民众列队欢送。部队经陇海铁路辗转至平汉路北段,参加保定战役、漳河战役。

  1938年6月,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从郑州迁到洛阳,洛阳成为抗战第一线。

  抗战期间,日寇共出动飞机469架,轰炸洛阳19次,投弹635枚,炸毁房屋1600多间,炸死520人,洛阳共有5万多军民为夺取抗战最后的胜利而献出生命。

  “     “杨窑会议”:开辟豫西首个抗日根据地

  1944年4月,日寇大举进攻豫西地区,偃师也遭到日本法西斯铁蹄的践踏。根据毛主席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和“敌退我进”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向河南敌后进军。当年9月,皮定均、徐子荣率领刚成立的“八路军豫西抗日游击支队”渡过黄河,在佛光山区开辟豫西第一个抗日根据地。他们在杨窑村一户农家的窑洞里召开会议进行战略部署,杨窑村因此被赋予了革命光环。

  近日,我们来到偃师市府店镇杨窑村(属原佛光乡),离村口不远处有一户略显破旧的普通农家小院,门口墙壁上的白土灰掉落了不少,土墙破碎的地方已被砖头砌起,中间不大的木门上挂有红底金字的牌匾——“八路军豫西抗战独立支队队部旧址”。

  见有人来,村民李敬徒从附近快步跑来开门。他说,每年“七一”前后,都有不少学校、单位组织人员前来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最近,每天不断有人前来参观学习。

  推开门,只见右边屋门上挂着“展厅”,里面的展板“诉说”着当年“皮徐支队”建立抗日根据地的经过及其英勇事迹,当年的煤油灯、炮弹、长刀等物品也被收藏在内;左边一侧分成两小间,分别是“通讯班”和“警卫连”。

  李敬徒说,这是自家的老房子,当年皮定均在这里和家人同吃同住,可惜那时自己年龄还小,不怎么记事。如今,他就住在“警卫连”里,充当了多年的“警卫”。

  院子里有一处三阶平台,平台上有一孔旧窑洞,这便是豫西抗战史上有名的“杨窑会议”旧址。窑洞门不大,里面却十分宽敞,一侧还套着个小窑洞,洞内摆放着一些桌椅,桌子上还摆放着一些电话机、枪套、马灯等。

  1944年11月初,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在皮定均、徐子荣的带领下,从箕山白栗坪突围后,第三次来到杨窑村,在这里会合各路武装工作队,召开了一次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决策会议。各路武装工作队汇报了各自开展抗战宣传的情况,一致认为偃师已经建立了抗战民主政府和抗战武装队伍,已具备了作为豫西抗日根据地中心的条件。偃师佛光山区成为嵩山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也是偃师、登封、巩县、伊川等地抗战斗争的联接枢纽。

  大家在会上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并决定尽量争取社会各方面的上、中层人士,共同参与抗战;迅速建立和扩大地方武装队伍,配合主力歼灭敌人,保卫根据地;尽早建立县、区政府,通过政权贯彻执行各项方针政策,建立新秩序,稳定各阶层。

  1945年9月内战爆发前夕,遵照毛主席和党中央指示,该支队撤出豫西根据地,奔向桐柏山区与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五师会师,开始了新的革命斗争征程。队伍虽然撤走了,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却在百姓中流传。2009年9月,“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队部旧址被定为偃师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又成为“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

  彭店寨保卫战:日寇投毒25烈士殉国

  1944年5月,日军侵占偃师后与伪军勾结,当时的彭店寨人王仲伟在民间组织豫西抗日挺进纵队并筹集武器,与日军殊死抗争。王仲伟也因此成为日寇的“眼中钉”。最终,包括他在内的25人躲入地洞誓不投降,被日寇投毒杀害。

  近日,我们来到偃师市庞村镇彭店寨村,在一条村道的尽头,一棵老皂角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我们随村民王延明从树边一条小道拐下去,沿寨壕没走多远,便看到一片水泥地面上竖立着的“彭店寨抗日英雄纪念碑”。纪念碑后面的寨墙上,一个拱形门洞上方赫然可见“日寇投毒洞”几个大字,洞口左侧密密麻麻地刻着当年遇害人员的名单。洞内漆黑一片,近口处的土墙坑坑洼洼,土层剥落,站在洞口有阵阵凉意袭来,让人不禁打了个冷战。

  洞口正上方是原来的一段寨墙,上面有一座破败的土房子,看上去很久没人住了。据说过去这里是一处地主的宅子,主人迁走后便成了王仲伟等人的驻扎地,洞口和宅内的地道相通。

  1945年1月11日凌晨,包括驻偃师日寇、汉奸贾世勋的伪军、日伪警察队长刘应兆的伪警等在内共计700余人,将彭店寨团团包围。日寇登上寨墙后,将看守寨门的邓观西用帽子塞住嘴,抢走钥匙打开寨门。这时,去翟镇赶集的村民王会发现日寇进村了,便急忙跑去向王仲伟领导的豫西抗日挺进纵队报告。看到来不及抵抗,王仲伟就带领20余名队员及自己的两个孩子躲进了寨里的地洞。

  由于汉奸告密,日军进村搜查时很快就找到了王仲伟等人藏身的洞口,并将洞口封锁。日寇把王仲伟的哥哥王复兴、侄子王书俊拉出来逼问游击队的下落,但父子俩没有屈服。

  上午10时,日军和伪军开始搜查地洞,他们先抓了两个过路人下洞查看,两人说里面没人;接着一个伪军进入洞口,王仲伟在暗处避开两个过路人,一枪将那个伪军击毙,于是日寇便逼着王复兴和王书俊下洞去给王仲伟送信,让其投降。王仲伟宁死不降,王复兴、王书俊也拒不出洞。这时,日寇将两条被子用热水浇湿并盖住洞口,两个戴着防毒面具的日寇向洞内投放了两颗毒气弹。下午4时,日军和伪军将南、北两个寨门放火烧毁;夜里,他们又在村里杀猪宰羊,大吃大喝。

  日军和伪军撤出彭店寨村后,群众赶紧从村边东沟下挖通王仲伟他们藏身的地洞,将王仲伟及带入洞中的队员、他的孩子、哥哥、侄子等25人从洞内抬出。经抢救,除王宗佑一人得救外,其余24人全部壮烈牺牲。就在大家挖开地洞口救人时,又有一人被毒死,一人致残。

  王山寨惨案:洛阳沦陷后村民奋起抗争

  位于市区南部的龙门西山上有一个村庄名叫王山寨,由于易守难攻的独特地形,战争年代曾是兵家必争之地。1944年5月下旬,洛阳沦陷。6月,王山寨的村民们曾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过殊死抗争,历史上称之为王山寨惨案。

  近日,我们来到龙门镇的龙门西山上。前往王山寨的小路两边种满了果树,很难想象,这里在抗战时曾有过血雨腥风,路旁的王山寨抗日遗址却在烈日下默默讲述着那段历史。

  1944年4月,日寇开始大举进攻豫西地区。同年5月,日本侵略者将大炮瞄准了洛阳城郊,为了清剿抗战力量,同时也为了给自己的军队补充给养,他们开始对沿途的十几个村子进行疯狂掠夺。但当他们横行到王山寨村时,遭到村民们的顽强反抗。

  在王山寨抗日遗址的左侧,竖立着一块“抗日阵亡英雄纪念碑”,正面刻有17个阵亡英雄的名字,背面刻有王山寨血战的历史纪实。

  1944年6月,日军200多人在王山寨附近集结,并在村子四周布满机枪大炮。村民王铁锁是豫西抗日游击队皮定均司令的部下,为保护当时王山寨村里的千余名群众,他与当时的洛阳自卫大队队长李化民组织村民奋起抵抗。

  6月6日天亮,日军便开始向王山寨发起进攻。村民将当时国民党部队撤退后留下的一部分枪支弹药从仓库拿出分发,没有分到弹药的村民也手持铁锹和耙子,与对方进行殊死搏斗。

  遭到打击后的日军变得更加疯狂,当日午后,他们调来更多兵力将王山寨团团围住进行总攻,一方面动用轻重机枪封锁寨垛,一方面出动大批人马发起猛烈进攻,王山寨村顿时陷入枪林弹雨中。王铁锁双手持枪抗击敌人,王中学脸部被枪击中仍奋力抗敌,王仁会身中七枪仍坚持不下火线……

  战斗持续到天黑,经过一番血战,王山寨的村民们最终因寡不敌众被敌军攻开寨门,大批日军涌进寨中。但是,村民们并未放弃战斗,他们在撤退的同时仍做着殊死搏斗。最终,王山寨共有500多名群众死于这场战斗,其中大多数都是壮年男性。

  1964年后,不少人来这里祭奠英雄,王山寨那段抗战史渐渐被流传开来;1995年,人们在原抗战遗址上立起了一座纪念碑;2008年5月,一座王山寨抗日纪念遗址塔建立起来,伫立在村头,时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的李柏拴题词:“王山寨抗日纪念碑”。现在,每年都会有不少人前往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