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制 焦雅琦 |
|
核心提示
校服,本可以体现学生的纯真气质乃至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但如今在我市一些学校,“校服”却成了敏感词,一直难以普及。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认为,应完善相关政策,让学校不再为难,让家长乐意接受,让孩子喜欢穿着,让校服发挥应有的作用。
近日,市民刘先生反映,他儿子在西工区玻璃厂路附近一所学校上初二,孩子明年就要毕业了,可校方却让学生购买夏季校服。尽管每套校服82元并不贵,但孩子能穿的时间很有限,他感觉不是很有必要购买。
这是不是学校硬性摊派?目前我市校服使用现状如何?记者进行了走访。
1 不得强制学生购买校服
对刘先生反映的情况,市教育局勤工俭学中心负责人说,我市中小学生购买校服遵循自愿购买的原则,禁止学校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
我们从刘先生儿子所在学校的负责人处了解到,此次校服购买主要涉及初二年级学生(下学期开学后升初三),因这批学生只有一套春秋装校服,考虑到学校一些重大活动需要着装统一,便安排了此次夏季校服采购。校服从招标到选定款式,均有家长委员会及学生、家长代表参与。校方的本意是为了提倡学生穿校服,少数家长不理解可能与一些班主任工作没做到位有关。
2 校服牵扯敏感神经
采访中了解到,当下,我市不少中小学学生多有两套校服,一套春秋装,一套夏装。
近年来,随着教育等部门对校服采购相关流程的制度化规范约束,不少学校在校服订购过程中小心多了,生怕引发家长的不满。然而,“校服”仍是个敏感词。
我市一中学负责人说,在北京、上海等地,学生在校穿校服是很自然的,为了方便孩子换洗,单款校服家长会买三四件。学生穿统一制式的校服,也是为了避免学生滋生相互攀比等不良思想,帮助学生加强自我约束。
校服订购多为学校自主行为,从校服选择款式到代收购买等环节,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监督管理部门,这使得家长对校服质量、价格等方面存有疑虑,也使得学校在运作过程中“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的身份更为尴尬。
一些学校负责人表示,他们也希望学生在校都穿校服,但没有上级政策明确要求。其实,如果能够对校服采购、管理等方面像北京、上海那样有明确的统一要求,更有利于全市校服的普及。
校服使用率低,不少学生觉得其款式土气、不够时尚是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我市校服多为运动衣式,衣服宽松,没有男女区别,不同学校的款型又有雷同。加上校服一般要穿两三年,而孩子正是长身体时期,家长常为孩子选择大几码的,穿上去比较松垮,常被学生戏称为“面袋子”。不少学生对校服“爱”不起来,除了升国旗、运动会、演出等活动穿着外,校服多数时间闲在衣柜里。
一些家长认为,如果校服质量、款型都适宜,孩子应该会喜欢,他们也愿意让孩子平常多穿。
3 各方期待“脱敏”
学生穿校服,是大势所趋;但一件校服,牵扯各方敏感神经。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认为,普及校服,应完善相关政策、流程、标准,权责分明,才能让校服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名从教20多年的人士表示,关于校服这些事儿,应在政府部门主导下,相关流程统一规范,相关部门联合监管,广泛征求孩子及家长的意见,才能让校服从订购到穿到孩子身上的整个过程都处在“阳光里”,让学生们穿上价格适中、质量合格、靓丽得体的校服。
市教育局勤工俭学中心负责人表示,目前,我省教育部门正在酝酿中小学生校服相关政策,该政策出台后,相信有助于各方对“校服”的“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