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一个蔬菜基地发展带来的启示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7 月 13 日 星期    【打印】  
种植技术“短腿”,销售渠道不畅,规模经营“水土不服”,影响了菜农收成——
一个蔬菜基地发展带来的启示
□本报记者 张喜逢 文/图
  西红柿被收购商成车拉走。
  种植户喜摘丰收的西红柿。
  核心提示

  为了抓好“菜园子”,装满“菜篮子”,2010年,在政府“有形的手”的强力推进下,新一轮、为期6年的“菜篮子”基地建设工程启动,我市以每年新发展1.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的速度推进。

  从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从科学发展中寻找突破。如何让蔬菜基地保质保量发展,从而避免盲目发展、重复性发展的状况出现?记者对一个新生蔬菜基地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希望能给人以启示。

  1 发展势头良好时选择“慢步伐”

  位于宜阳县韩城镇的韩城蔬菜基地重点发展设施蔬菜,以塑料大棚、温室大棚为主。该基地自2009年发展至今,已拥有大棚400多个,蔬菜种植面积约800亩,以西红柿种植为主。

  相比孟津等地比较成熟的蔬菜基地而言,韩城蔬菜基地的发展起步较晚,规模也并不算大,当地政府部门流转出4000多亩土地用于蔬菜发展,目前已发展的面积约占1/5。

  从5月底到7月初,该镇官东、官西等村各类大棚西红柿喜获丰收,单个塑料大棚产量有的高达1.5万斤。尽管今年西红柿的市场收购价与去年相比偏低,一般在0.6元/斤左右,最低时为0.4元/斤,但该基地所产西红柿品质好、销路较稳,种植户的收入为平均每棚8000元左右。

  虽然西红柿的市场收购价偏低,可这并未影响到种植户的热情,计划中秋节前后上市的西红柿已经下苗。然而,在这样一个规模化种植效果初显,农民种植热情增高的时期,蔬菜基地的发展却有意放慢脚步,不再大幅度扩大种植规模。

  “过去,我们主要种小麦、玉米,后来响应政府号召转为菜农,种西红柿、韭菜等蔬菜,但种得不够好,销路更是犯愁。有段时期,种菜的人越来越少。”官东村一村民回忆说。

  官东村党支部书记杜石龙说,2009年前后,村里蔬菜种植户的数量在百户左右。之后在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下,官东、官西等村掀起了一股蔬菜种植的热潮。高峰时期,一户人家租用流转土地所种植的蔬菜面积能达十亩。可后来,受种植技术、管理等因素影响,蔬菜种植面积渐缩,一些搭建好的温棚废弃在地里。

  2 规模化发展一度遭遇困境

  我们了解到,在政府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农民从粮农向菜农转变,扶持蔬菜基地向规模化、特色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少数蔬菜基地发展步伐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

  2010年,韩城蔬菜基地就遭遇过困境。

  早在2008年,为了鼓励农民种菜,扭转其对传统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依赖,韩城镇镇政府陆续投资200多万元对流转出的连片土地进行了道路硬化、通电、水渠灌溉等硬件改善,但人们的热情仍不高。2009年3月前后,镇政府出资租了10辆大巴车,带领400多名村民前往山东寿光蔬菜基地考察,在观摩了种植技术和对比了经济效益后,村民意识到种植蔬菜尤其是利用大棚等设施种植蔬菜的好处,热情陡增,韭菜、黄瓜等蔬菜的种植面积猛然扩大。同时,一家私营企业承包了600亩土地,采取雇工的模式种植韭菜。

  韩城镇镇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说,在相关政策鼓励下,该镇蔬菜基地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除了过去的家庭联产承包式种植模式外,社会资金涌入田间务农的公司化雇工模式也逐渐增多。

  一年多时间,韩城蔬菜基地种植面积从最初不足百亩扩大到了近千亩。然而一年后,规模化发展的结果向镇政府和菜农们泼了一盆“冷水”:蔬菜质量参差不齐,卖不上价钱;种植品种不多,销售受到很大影响;蔬菜公司的运营状况出现“高成本,低收入”,最终只能撤资离开……尤其是当年的韭菜种植户,因技术管理等方面跟不上,热情陡转直下,蔬菜种植面积出现萎缩迹象。

  “我们原以为通过规模化发展、社会资金公司化运作,蔬菜生产能获得更好的收益,持续提高人们的种菜热情,但从实际结果来看,无论是规模化发展,还是公司化雇工模式生产,都受制于很多先天条件。”韩城镇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3 规模化发展步伐为何受阻

  最初的规模化发展,虽未带来政府部门及菜农预想的理想化效果,却促使人们对蔬菜发展进行冷静反思和调整,发现并解决存在的受制因素。

  【主要因素一】技术跟不上

  我们在对种植户的采访中了解到,作为韩城蔬菜基地发展的重点区域,官东村、官西村尽管有土地平坦、土壤肥沃等优势,但是在从粮农向菜农转变过程中,不少人对于蔬菜种植的技术要求比较生疏,仍普遍存在靠天收获的思想。

  虽然在蔬菜种植方面,相关部门会派出技术人员对菜农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但是,理论化的传授让菜农在面对各种实际情况时,还是难以应对。

  “每天田里遇到的情况是不同的,光靠技术员的指导有时根本不行。就像气温高时,种植户拿捏不准温度控制,散温不及时,西红柿的口感就会有很大差别。”官西村一西红柿种植户告诉我们,有些技术员因待遇、条件等因素,没传授完技术就中途离开,让人无法全面掌握西红柿种植技术。

  ●调整:政府“将心比心”留人才

  为了让菜农真正掌握设施蔬菜的种植技术,2010年,韩城镇镇政府除了加大对菜农的日常培训外,还专门奔赴山东寿光聘请了当地有名的蔬菜专家范荣华等人常驻村里。

  “我们说话不一定管用,可老范要是说,村民都愿意听。”官东村党支部书记杜石龙说。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让技术专家真正把‘手艺’传给种植户,就要先让他们感受到政府部门的诚心,只有将心比心,人家才会好好教你。”韩城镇副镇长杜自成说,除了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外,镇上只要有涉及蔬菜发展的会议,都会请技术员参加或主讲,因为他们中的有些人虽是“土专家”,但实践经验丰富,能带来新思路。

  对此,现住官西村的技术员范荣华笑着说:“房子和屋里所有物件都是镇上购置的,为了方便我去地里指导技术,还专门给我配了辆摩托车。这样好的条件,咋能不好好给人家干?”

  58岁的范荣华说,技术员们长期在各地搞培训指导,很想把一身的“手艺”传给农民,帮助他们致富,可时常会遇到“地方政府热情请来,而后不管不问离开”的状况;一些有关蔬菜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也不被采纳,似乎种植户的菜地好坏是技术员一个人的事儿。日子一久,外聘技术员觉得“干不动”,就会选择离开。

  我们发现,不少种植户家中都存有技术员总结的技术资料。官东村一村民说,这些技术资料非常重要,比书本更容易看懂。每到蔬菜的生长时期,范荣华除了每天上门指导外,还会把他的种植经验和遇到的情况亲手写出来,再送给种植户。现在,不少人已基本掌握了棚种西红柿的种植技术,就算技术员来不了,他们也能轻松应对各类情况。

  【主要因素二】销售渠道有限

  蔬菜丰收并不一定能让菜农欣喜,销路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2010年,韩城蔬菜基地发展遭遇的困境就是受销路的影响,这也是困扰蔬菜基地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韩城镇镇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说,基地初具规模时因知名度不高,很多菜贩、进购商并不知道。为了打响自己的招牌,镇政府曾专门派出了20多名工作人员,印了万余份宣传单,多次前往洛阳、三门峡等地进行宣传,虽有一定效果,但仍不明显。

  ●调整:主打“特色牌”规范销售环节

  去年5月,镇政府除了派人继续前往各地批发市场宣传外,还多次前往洛阳积极联系一大型连锁超市。当得知该基地西红柿产量高、品质好之后,这家超市最终成为西红柿的主要收购商。而后,三门峡等地的大小收购商陆续慕名而来。

  为了保证各方收购人员的利益,基地在批发销售上实行“按质论价”,把收获的西红柿按照成色、个头大小进行分类,并请村里德高望重的人作为监督员和菜贩联络员,禁止种植户私自定价。

  “除了通过特色农产品吸引、加强‘农超对接’外,‘按质论价’销售既满足了不同需求的收购者,又让菜农在定价上有话语权,最重要的是,大小进购商得到了稳定发展,来年人家还会再来。”韩城镇副镇长杜自成说。

  同时,每到各类蔬菜的上市季节,镇政府还会派人前往中原农贸城等蔬菜批发市场,通过按质比较进行价格调查,确保收购商的收购价格合理。“辛苦种出的菜只要能卖出去,就比烂在地里强,今年我家棚子里的8000多斤西红柿全都卖掉了,价格虽有高有低,但还是赚着了。”官东村一大棚种植户笑着说。

  眼下,韩城镇镇政府本着蔬菜“拉出去、拉进来、送出去”的原则,已在选定的30亩土地上建设了韩城蔬菜基地批发交易市场,进一步加强蔬菜流通。通过招商引资,该镇还引入一家省重点养牛企业,为基地无公害蔬菜提供有机肥料。

  【主要因素三】过度追求规模效应

  虽然蔬菜基地规模化发展带来的效益十分可观,但韩城蔬菜基地曾经的困境也表明,规模化发展并非刻意求大,应以质量作基础保证。

  韩城镇镇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说,虽然公司化雇工模式曾让一些基地快速壮大发展,但是在该镇现有条件下,这种模式有些“水土不服”。

  一方面,这种模式有赖于运作公司完善的管理规范;另一方面,大量手工种植模式对处于起步阶段的蔬菜基地而言并不一定适用,它涉及到销售、流通等硬件条件的配备。

  我们了解到,在公司化雇工模式下,受雇工素质不一、管理机制无法调动积极性等因素影响,时常会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儿,干好干坏一个样儿”的情况,一些雇工只是为了农闲时挣工钱,而非真正用心种植。

  ●调整:适度规模经营

  棚种西红柿收获季过后,一些尝到甜头的种植户打算继续承包土地扩大种植规模,不过在镇政府工作人员、技术员的建议下,他们根据现有的家庭劳动力,把原先准备扩大的规模有意缩小。

  范荣华说,一个家庭的劳动力有限,有意扩大规模有时会得不偿失,以一个两口之家为例,适宜种植的规模在3亩地左右,如果有四五口人,最多也就5亩左右。现在种植户虽然掌握了一些技术,但是产品结构尚不合理,产量、质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如果这种情况下扩大规模,出现种植户盲目跟风的情况,超过家庭生产的劳动能力,势必会影响蔬菜的整体品质。

  因此,当下韩城蔬菜基地的发展,只能说从 “小块单干”到初步具备了“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只有从效益中求发展,才能让政府、菜农间构建更牢固的信任关系,让基地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韩城蔬菜基地的发展轨迹,也是我市一些新生蔬菜基地发展的缩影,尽管历经曲折,但基层政府、菜农也汲取到了宝贵经验,在探索实践中对“是从发展中求效益,还是从效益中求发展”作出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