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百米高空 夫妻双双开塔吊
宁南村: “织就”多彩生活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2 年 7 月 25 日 星期    【打印】  
宁南村: “织就”多彩生活
  工人在车间里忙碌。
  ■ 往事如烟

  翟镇镇坐落于伊河和洛河之间的夹河滩上,历史悠久,夏王朝就曾建都于此。

  翟镇原名翟家庄,因翟姓人先在此定居而得名,后因翟姓人常在此经商,生意兴隆,逐渐形成了集市交易地,故易名翟镇。明朝末期,翟姓人陆续迁居外地,但翟镇一名一直沿用至今。

  翟镇镇东依西亳故地,西靠太学遗址,北承夏都斟鄩 ,南望太谷险关,邙岭、伏牛为障,伊河、洛水为脉。据《中国地名大字典》记载:“翟镇,洛东之最也。”翟镇镇具有“洛东第一镇”的称号。

  关于这个称号,还流传着一段故事:明朝末期,洛阳知府为了搜刮民财,制牌匾一块,上书“洛东第一镇”,并称哪个镇实力最强,此牌匾就归其所有。当时多个镇争夺这一牌匾,经多次角逐,只剩下实力较强的翟镇和白沙。

  知府问两镇先比什么,翟镇人说:“俺们镇家家都有数不清的鸭子,您先看俺这儿的鸭子有多少?”说罢,有人赶着一大群鸭子绕着知府的屋子转了起来。同一群鸭子转了一天。知府见状问道:“还有多少?”翟镇人回答:“还多哩!”知府大惊:“翟镇真富有,一家的鸭子都这么多,全镇该有多少只?”最终,知府只好把牌子授予翟镇。

  翟镇镇有“火神圣社”,分社首、东街社、东南街社、东中街社、南大街社、北大街社、西中街社、西街社等八道社,每社有大鼓、铜器各十多件。每逢正月初七出社时,场面壮观:火神銮驾前“清道旗”开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旗随后,48杆铁铠护卫,迴(回)避牌、肃静牌、正堂牌各两面开道,各社按次序依次跟进表演。 各社的鼓谱大体一致,据说是明朝中期从山西传来的。表演时如千军万马,气势雄壮、令人震撼。

  ■ 人文自然

  翟镇镇位于偃师市中部,伊河、洛河之间。全镇辖19个行政村、42个自然村,192个村民组,总人口约4.2万人,总面积3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525亩。

  翟镇镇东距偃师市10公里,距省会城市郑州市100公里;西距洛阳市区30公里。207国道穿境而过、纵贯南北 。

  翟镇镇具有较好的农业发展优势,水利条件优越,地下水层浅,种植有水稻、小麦、葡萄等作物。近年来,该镇发展温棚葡萄等,积极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翟镇镇境内历史古迹较多,如二里头遗址、山陕会馆(即翟镇街关帝庙)、碉堡群、聚仙楼、罗成墓、徐懋功墓、卢医庙、圪当头石碑坊、圪当头武魁匾额等。

  ■ 今日宁南

  针织业在翟镇镇发展较早,如今已成为该镇的主导产业。而宁南村的针织产品更是广销国内外。

  宁南村位于翟镇镇政府西南1公里处,村域面积2280亩,耕地面积1050亩,全村共有村民431户2000多人。

  走在宁南村的村中小路上,织机轰鸣声不绝于耳,晾晒在路边的彩线不时映入眼帘。村里人说,一年中,只要天气好,路边多数人家门前都晾晒线,晾晒的彩线也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

  夏季是针织品的销售淡季,但在村民段自军的家中,直到下午5时许,8台织机仍在运转,3名工人正在将已织好的布剪成长度为75厘米和80厘米的正方形织巾,另外两名师傅则将剪好的织巾折叠后打捆,排放整齐。段自军介绍,这些产品将被作为存货,在8月至年底的销售旺季大量销售到新疆、兰州及东北地区,再由当地的销售商销往国外。

  宁南村针织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80年代,该村开始发展针织业,1994年起,针织产品市场开始出现萎缩,村里的针织业也出现滑坡。为扭转局面,村民开始改造、更新设备,购进了生产工艺先进、生产效益高、生产产品质量好的电脑提花机等设备,村里针织业的发展也有了好转。

  到了2005年,市场竞争加剧,针织产品的利润不断减少,销售淡季甚至赔本出售,村里的针织业陷入困境。为重振针织业,村里通过更新机器设备、创新花色品种、提升产品质量及附加值等方式,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和市场竞争力。

  村里的针织业发展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村里人分工明确,有人专门生产棉线,有人专门染线,有人专门织布……逐步形成了织巾产业链条。

  由于村里现阶段针织业多为一家一户的家庭作坊式生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针织业整体发展。接下来,村里将把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组织起来,统一进购、生产、销售,延伸产业链条,将宁南村的针织业做大、做强。

  见习记者 赵佳 实习生 王玉晨

  通讯员 魏毅东 文/图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