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2版:深 读
3上一版  
PDF 版PDF版
游学成“疯”背后的利益链条
暑期打工:避开陷阱,靠的不止是提醒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2 年 7 月 31 日 星期    【打印】  
暑期打工:避开陷阱,靠的不止是提醒
□本报记者 张喜逢 曾宇凌
    核心提示

    如今,许多大学生利用暑期打工,他们认为这样不仅可以赚取下一学年的生活费,而且是融入社会、获得职场经验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缺乏相应指导,一些人频频陷入招工陷阱。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面对招工信息、工资等问题时,普通高校的学生有时显得“很傻很天真”,而职业培训类学校的学生则多会理性看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1    从兴奋到受骗:三个样本的相似结局

    ■案例一:遭中介“转卖”

    丁怡是我市某高校的大二学生,也是同学中资历较深的一名“打工族”。每到放假,她就会尝试不同的工作。回忆起初次打工经历,她说:“千万别信那些高工资的招聘信息。”

    “杭州某食品厂现急招一批暑期工,包吃包住,底薪1400元。”去年6月底,丁怡被学校张贴栏里的一则招聘广告吸引。

    “工资可以,还能积累社会经验,实在太划算了。”想到这里,丁怡便和室友一起报了名。在向中介公司缴纳了200元押金后,他们一行20多人坐上了去杭州的大巴车。

    到杭州后,丁怡等人却被中介公司告知原本应聘的工厂已招满人,过两天会给他们安排别的工作。“两天后,我们又被这个中介公司转手给了另外一个中介公司。”丁怡说。最后,他们被安排到一家巧克力加工厂,每天工作到晚上八九点,干了40天才拿到1300元。回洛后,丁怡等人觉得被骗了。

    ■案例二:完不成的“死任务”

    与丁怡同校的大一学生余伟的暑期打工经历,则让他有种哑巴吃黄连的感觉。

    余伟是信阳人,父母都是农民,于是他想利用假期打份短工,挣下学期的学费。7月初,余伟从同学那里听说,山东威海一家海鲜制品厂正在招暑期工,厂家给的薪酬不低。几天后,他便和同学结伴去了威海。

    让余伟没有想到的是,所谓的海鲜制品厂其实就是一个小型海带加工厂,每天加工50斤海带是“死任务”。尽管余伟加班加点工作,每天也只能勉强加工30斤海带。

    几天后,余伟发现了这个加工厂的潜规则:厂方规定的任务量,就算是熟练工也很难完成,因此克扣工钱和不断更换临时工就成了厂方降低工人工资的主要手段。随后余伟辞职,中介公司则以未完成工期约定为由拒绝退还押金。

    ■案例三:1500元月薪被扣得只剩下600元

    大三学生齐蕊向我们讲述了她去年的暑期打工经历。当时,齐蕊从校园论坛上看到郑州一食品公司招聘暑期工的消息后,就联系了发布消息的中介公司。

    “去之前说是包吃包住,月薪1500元。”齐蕊说,到那里才知道,所谓的包吃包住就是吃盒饭、住出租屋顶楼,而且每天的工作强度很大,至少要包几千个馄饨。更让她没想到的是,辛辛苦苦干了30天,中介公司当初承诺的工资却被打了折扣。“莫名其妙地扣了一大堆费用后,我只拿到600块钱。”她气愤地说。

    尽管经历不同,但是三个案例最终反映了同一个现象——大学生暑期打工遭遇招工陷阱,已不再是“特殊情况”。

    记者从市工商局传销办、市劳动监察等部门也得到佐证,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利用暑期打工来历练的人也在逐年增多,因此误入传销组织、遭遇“黑中介”、招聘方克扣工资等情况屡见不鲜。

    2    调查:打工路上,大学生为何“很傻很天真”

    记者了解到,利用暑期打工的大学生除了通过网络寻找一些招聘信息外,他们大多对校园内张贴的各类招聘广告比较放心。另外,在信息辨别和工作选择等方面,一些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往往不像职业培训类学校的学生那么实际和社会化。

    ■关键词 校园中介

    近日,记者在某高校看到,尽管不少学生已经放假回家,但校园内所有张贴栏仍旧很“热闹”,几乎全被暑期招聘广告占领。这些招聘广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联系人一栏留的多是校内学生的电话。

    一些暑期留校的学生说,由于大学生暑期“打工族”增多,高校内出现了暑期工学生中介代理这一职业。通过一则招聘广告,记者联系上了从事暑期工学生中介代理的郭某。

    郭某长期与苏州的一个中介公司合作,为当地一些企业招聘暑期学生工。“学生从洛阳出发去苏州打工前,都要先缴纳200元至400元的中介费。”郭某说,他只要成功介绍一个学生去苏州,就可以拿到50元的提成。

    目前,郭某已经是苏州好几家中介公司在洛阳地区的总代理,因为“生意”越做越大,他又在我市各高校发展了分级代理人。郭某说,现在各高校从事该职业的人非常多,且大多数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对所发布招工信息的真实度,郭某坦言无法验证。

    ■关键词 回报

    7月12日,国家统计局洛阳调查队随机抽选了我市三所高校的144名应届毕业生,对他们的就业意愿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在对大学毕业生期望月薪的调查中,50.9%的人选择2000元至2500元,21.6%的人选择2500元至3500元,21.1%的人选择1500元至2000元,其他人选择3500元以上。

    2000元至2500元虽然是应届毕业生的理想薪资,但是在现实中,这个薪资标准也影响了尚未毕业的大学生。记者询问了10多名留校打工的大学生,发现多数人对所选工作和所学专业是否对口并不关心,只是希望两个月能得到最少3000元、理想4000元的回报。

    在这种理想化薪资标准的影响下,利用暑期打工的大学生在选择招工信息时不注重学以致用,反而更偏向选择那些许诺“高薪”的工作,进而忽视了对招聘单位有无营业执照和固定办公场所等方面的核实。

    ■关键词 心态

    暑期“打工族”中,除了有来自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外,还有一些来自职业培训类学校的学生。

    记者在对这两个群体的比较中发现,职业培训类学校的学生虽然也有趁暑期打工赚点外快的想法,但是他们面对工作选择和薪资标准时比较理性,自身定位准确,不会盲目轻信高工资、高回报的招聘信息。

    在九都路某汽车维修连锁店打工的齐振等人,是某汽车维修中专的二年级学生。他们暑期打工多会选择那些地域环境熟悉、专业对口、在同学之间口碑较好的私营企业;打工目的也比较明确,除了将所学知识予以实践检验外,还想跟着师傅们学点课本上学不到的技术。

    对于工资高低,齐振他们不会重点考虑,毕竟受自身学历和经验限制,想要获得理想工资并非易事。

    我市某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有经济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该校校长说,相比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职业培训类学校更加注重“实战”,学生在接受一段时间的知识学习后,就会被安排专业实习,机会也比较多。

    在这个过程中,职业培训类学校的学生有更多机会去了解社会,使自己的心态更贴近实际,不会好高骛远。同时,在校方的实习安排中,学生们还会详细了解各类工作从招聘到上岗等环节的规范流程,掌握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中关于约束企业、保护求职者权益的相关规定。如用人单位招聘时,不得扣押求职者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求职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收取钱财等,这无形中提高了他们暑期打工的防范意识。

    3    建议:暑期打工也需进行规范化指导

    当下,一些在校生利用暑期打工已成为常态,这也是市场需求的一种反映。然而,在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和职业培训类学生的比较中不难看出,面对五花八门的招聘信息,二者在社会常识、心态、定位等方面均有差距。究其原因,在于校方对此类情况缺乏规范化指导。

    记者从部分大学生及高校的学工部了解到,虽然不少高校并不提倡大学生利用暑期打工,但每到放假前,校方还是会予以提醒,不过大多未涉及相关法律知识或提供相对详细的规避风险方法,使不少大学生对于“如何提防招工陷阱”没有清晰的认识。

    高校教育工作者建议,应用型人才是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利用暑期打工和实习也是大学生学以致用、体验和融入社会、获得经验的机会。如果高校能够针对此类情况建立一个规范化制度,比如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培养合同等形式实现互利效果,那么既能向学生传授专业课本之外的社会常识,又能让走出校门、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不至于步履维艰。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