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景彪 |
| 射击女子飞碟双向亚军魏宁 |
| 女子100米蝶泳亚军陆滢 |
| 获得团体赛银牌的中国女子射箭队 |
|
核心提示
在北京时间30日凌晨结束的伦敦奥运会男子举重56公斤级决赛中,中国队选手吴景彪发挥失常,最终获得银牌。赛后,吴景彪掩面而泣,并鞠躬致歉,称自己“愧对祖国”。随后,他又发了一条以“这样的结果有愧于大家”为开头的微博,至今已有5万多条的转发和评论。很多人认为,吴景彪没必要自责,银牌同样很棒。一名网友说:“银牌也是牌。 谁说非得拿金牌? 你不必给自己那么大压力!”
重在参与是奥林匹克精神最核心的内容,何况拿到银牌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网友们的很多评论是对这一内涵非常好的诠释。然而,“锦标主义”、“金牌至上”的毒瘤却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这一任务需要体育主管部门、媒体和公众共同完成。
吴景彪的“有愧于大家”并非随口而说,这样的理解和表述与中国竞技体育的背景和氛围有很大关系。细心的读者会留意这样的报道,易思玲在射击项目中夺得首金之后,中国队总教头王义夫说:“刘鹏局长要求我们首战必胜,按照刘鹏局长的指导精神,今天我们完成了首战任务。”
射击队有任务,举重队也有任务,各项目管理中心能否在奥运会上完成任务,跟这个项目能够从总局获得的经费和资源是息息相关的,更是直接关系到运动员、教练员、项目管理者甚至地方体育局的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运动员能没有压力吗?失掉金牌能平心静气吗?辜负了领导的期望,能不自责吗?
竞技体育与企业生产不一样,竞技场上充满了意外和变数。努力争创佳绩是对的,然而下必夺令、分配夺金任务的做法又是与奥林匹克精神有违的。其实,网友们的话非常到位——“尽力就好”,只是知易行难啊。
有这样一幕,深深镌刻在记者的脑海里。一间县宾馆会议室,几十名记者、体育局官员围着从山村里接来的一位奥运选手年迈的父母。当这位奥运选手夺奖牌无望后,刹那间宾馆里只留下年迈的父母以及一骑绝尘的悲凉,甚至没有人送老人回家。
割除“金牌至上”的毒瘤,应从体育管理部门做起。每逢奥运会、亚运会等大赛,大部分参赛国家和地区都能坦率透露夺金指标,唯有中国军团遮遮掩掩,看似“不重金牌”,实则是对金牌得失太在意。要想运动员少些压力,还得管理者给他们“松绑”。
割除“金牌至上”的毒瘤,媒体同样义不容辞。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微博时代、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的报道和受众之间有着越来越多的互动。以前是媒体引导舆论,现在是公众引导媒体。对金牌“审美疲劳”之后,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更加关注成绩背后运动员不平凡的经历以及他们代表的体育精神给予普通人的精神营养。
割除“金牌至上”的毒瘤,最强大的力量还是公众。国家体育总局的官员常说的一句话是:“金牌少了,老百姓不答应。”这样的认知是否准确,在过去也许很难检验。但是,在资讯传播更加发达、公众意见更易表达的自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可以用自己的发言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投票。失掉金牌该不该道歉?周俊获得奥运资格是为锻炼新人还是选拔制度出了问题?您更关心金牌的数量还是运动员的拼搏和表现?……这些问题在不久的将来都会逐渐得到解答,而您的答案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媒体的报道。
金牌诚可贵,但成绩并非衡量和评价运动员表现和价值的唯一标准。在这一点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达成共识。然而,要想真正割除“金牌至上”的毒瘤,中国运动员实现从“完成任务”到享受比赛、享受过程的转变,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组文图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