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2版:深 读
3上一版  
PDF 版PDF版
80后军人:铁血丹心铸军魂
青气沟村: “藏”起来的“金豆豆”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2 年 8 月 1 日 星期    【打印】  
青气沟村: “藏”起来的“金豆豆”
    ■往事如烟

    城关镇,是我国历来对县政府所在地的通称,即“县治”之意。

    县治(县政府所在地)通常都设在县城内最大、最发达的居民集中地。古时人们通常会在县治周围修筑城墙,有的还在外围修筑郭(外城墙)。由于进出县城必须通过城门(关),所以人们习惯把县城所在的地方叫城关。

    清代以前,我国的县城是县政府的直属地,没有乡镇建制,县郊划分为乡,由乡老士绅自治。从民国开始,部分县将县城也编为乡镇。新中国成立后,已有大量县城建立乡镇建制,而且多无城名,一般都被当地人民称为“城关镇”,依照习惯,各地还设立了城关镇、城关乡、城关区等,目前洛阳的九县(市)都有城关镇。之后,有部分县的县治迁移,城关镇就不再是县城,但是一般还会保留原有称谓。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地陆续意识到这个问题,全国千篇一律的诸多“城关镇”普遍开始改名或分设街道。

    汝阳县城关镇位于汝阳县县城,从城关镇镇政府到汝阳县县政府的距离不过100多米。

    ■人文自然

    汝阳县城关镇地处汝阳县中部,以县城为中心,东以紫罗山为界与小店镇相邻,南与三屯镇毗邻,北以大虎岭为界接蔡店、陶营两乡,西接上店镇、柏树乡。全镇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8.5公里,总面积89平方公里。该镇为全县交通枢纽,3条省道从境内穿过,2004年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现辖19个行政村、5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6.2万。

    城关镇的经济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居汝阳县首位,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全国重点镇”、“全国环境优美小城镇”、市级“文明乡镇”、市级“文明小城镇”等称号。

    ■今日青气沟

    青气沟村位于汝阳县城西5公里左右,驱车10分钟便可到达。难熬的酷暑中,同行的镇干部直接带领我们来到村中的百万公斤红薯保鲜窖。保鲜窖“藏身”于土山之中,只留一个水泥建筑窖口,红铁皮的窖门紧锁,门前一片水泥空地,管理房前是一处大型地磅。

    闻讯赶来开门的村民李蝴蝶说,去年存储的红薯早就卖光了,现在窖里空着。铁门一开,一股凉气迎面袭来。村支部书记耿留运自豪地说,青气沟村地处丘陵地区,虽然种粮食收成平平,种红薯却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特殊的土质和土壤结构,这里的红薯历史上便以个体匀称、表皮光滑、粗纤维少、口感面沙香甜而著称,在洛阳及周边地市都流传着“红薯好吃比不过青气沟”的说法。

    近年来,除了不断优化红薯品种、引进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来提高红薯质量和产量以外,青气沟村还于2009年成立了青气沟薯辉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党员科技户引导200余户农民入社,走上品牌化经营的道路。合作社通过示范带动,稳步推进全村红薯产业向优质化、系列化、规模化方向发展。2010年,为进一步延长红薯销售期,村里以示范户李蝴蝶为首建起了首个百万公斤大型优质红薯保鲜窖。

    这座保鲜窖总投资10万元,采用地拱式圈窑结构,长58米、宽4.7米、深10米。李蝴蝶说,保鲜窖是在县红薯专家的指导下建起来的,采用控温、保湿、换气、灭菌等方法,使红薯新鲜如初,从当年10月以后收获新鲜红薯入窖到第二年4月全部卖出,储藏完好率在98%以上。建窖第一年,她便靠窖藏红薯收入10万余元。去年,她又建起了红薯育苗大棚,除自己移栽之外,还满足了周边乡镇200余亩红薯苗的订单需求,并与种植大户签订了红薯回收合同。她说,窖藏短短几个月,价格就“嗖嗖”往上涨,红薯已经成了她致富的“金豆豆”。

    “青气沟有村民270多户,家家户户种红薯,全村3000多亩耕地有2000亩都是红薯。亩产量2000多公斤,销售不成问题,但价格不高。”耿留运说,以前因储藏能力有限,每年村民们除了在土窖中储存少部分红薯外,多数红薯都以较低价格卖掉了。百万公斤大型保鲜窖建成后,全村的新鲜红薯能留下并储藏一半左右。几个月后,红薯价格普遍翻番,尤其是春节前的销售旺季,价格更高,原本每公斤0.8元的售价能净增1元以上。一些特殊品种的窖藏红薯用礼品箱包装后,5公斤装的红薯每箱售价35元。

    从收获到窖藏红薯全部卖出,不断有平顶山、周口、许昌、漯河、驻马店等地的客商前来洽谈订购,不仅提升了青气沟红薯的品牌效应,还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由于红薯价位高,保鲜升值快,农户种植红薯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种植大户不断涌现,储藏规模不断扩大。眼下,青气沟村第二个百万公斤红薯保鲜科技示范窖已经建成,其技术更加先进,结构更加合理,今年秋季将投入使用,为青气沟村民窖藏更多的“金豆豆”。

    记者 石蕴璞 特约记者 袁喜宝 实习生 王玉晨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