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江南梦
偃师老城
还有什么比结婚更经济
陆浑水色
新 词
思路花语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 年 8 月 13 日 星期    【打印】  
我乡我土
偃师老城
□逯玉克
    许多地方都有老城,许多老城都有故事。

    偃师老城的前身是偃师县故城,那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秦汉古城,北边邙山逶迤,汤王冢、会圣宫碑、颜真卿墓等古迹处处,南边不远处就是偃师八景之一的伊洛汇流。这么一个背山面水景色宜人的所在,却在1935年葬身于伊洛河暴涨的滚滚浊流中。城内的寺、庙、庵、阁、观及所有民居都不见了,一片汪洋中,只见被波涛恣意蹂躏的树梢如无助的手臂。

    洪水过后,一片狼藉,曾经古风古韵的县城荡然无存。为避水患,县城西迁至数里之外的地势高阜之处。老县城的住户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开始了新家园的艰难重建,只是不再是县城了,变为一个村。“老城”,这个由县城降级而来、充满历史沧桑的词汇成了它的新名字。

    老城是旧县城的枯木上发出的新芽。遗憾的是,一场浩劫让它失去了很多记忆,先前人们津津乐道的 “三柏一顶”、“一步俩井”、“百步双桥”、“平地三孔窑”等历史遗存成了老人口中惋惜和惆怅的记忆。所幸还有两样东西在顽强地延续着老城的历史——城隍庙和老城饭店。有人说:“洪水可以冲毁村庄和家园,但老城饭店这百年老店的牌子不能丢!”于是,随着家园的重建,浴“水”重生的老城饭店依旧红火如初。

    老城饭店是当地有名的老字号,清乾隆年间就开张了,初名徐家饭铺,经营特色农家饭菜,如:蔓菁小米汤、烘柿献食、酥肉、卷煎、丸子、焖子、红烧肉、葱花油馍、饼馍、炝锅面等。据说,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慈禧太后率群臣从西安返回北京,途经偃师县城,慈禧太后食以北窑的热豆腐,群臣和侍从则在徐家饭铺喝蔓菁小米汤,吃烙油饼。

    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遐迩闻名的老城饭店,原来就在老城村徐家的院里。徐家将弟兄两个的住宅打通成客房,宽敞的天井里搭有棚架,藤蔓缠绕,花木扶疏间,餐桌几张,枝叶婆娑,幽静宜人,颇有几分旧时田园农家的格调。

    古稀之年的徐振中先生是徐家饭铺的第九代传人。除了徐振中在传承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对农家饭菜进行改进创新外,老城饭店还有一个地方很吸引顾客,那就是徐家和睦的家风——一家三代十几口至今没有分家,仍在一个锅里舀稀稠,在一张大圆桌上吃饭,这在当今是极为少见的。客人常常羡慕不已。

    常有远远近近的客人带着全家老少慕名而来,对子女讲述老城饭店家和万事兴的故事。那些带点怀旧意味的农家饭里掺进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一家人品尝的不单是独具风味的地方名吃,还有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传统美德。

    而老一辈的人,则从蔓菁小米汤、烘柿献食等这些蕴含旧时习俗却悄然淡出人们餐桌的家常菜里,品味着过往岁月的滋味,不由得感叹:在豪华的酒楼,吃的是奢侈的档次、尊贵的身份;在老城饭店,吃的不仅是家常实惠,更是逝去岁月里亲切、温馨抑或苦涩、伤感的记忆碎片。

    文明古国,每个地方的文化都博大精深,但人们记住的也许只那么一点。

    是的,许多地方都有老城,许多老城都有故事。偃师的老城有什么呢?至少有个老城饭店,那里有和老城饭店的农家饭一样醇香爽口、回味悠长的烟火佳话。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