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8版:争创新业绩 喜迎十八大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以福民强区为指引实现吉利新跨越
吉利区新名片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8 月 13 日 星期    【打印】  
以福民强区为指引实现吉利新跨越
——写在吉利区建区30周年之际
    李焦峰

    中共吉利区委书记

    吉利区人民政府区长

    吴立刚

    中共吉利区委副书记

    吉利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新型农村社区——晨光社区规划效果图
洛阳市石化产业集聚区
    这是一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在巍巍太行南麓、滔滔黄河之滨,有一座崭新的现代石化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并将乘借下一步大发展的机遇,实现新的跨越,续写新的辉煌。这——就是吉利。

    吉利古称河阳,因汉朝在此设立河阳县而得名。古人曾称其为“天下之腰脊,南北之咽喉”。 1978年,国内最大的单系列炼油装置——洛阳炼油厂(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洛阳分公司)在此开工建设,为更好地支持和服务洛阳石化发展壮大,198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吉利区,归洛阳市管辖。

    2012年是吉利区建区30周年。3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历届吉利区委、区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区容区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2011年与1982年相比,生产总值由当初的1173万元增加到40亿元,增长341倍;财政收入由47万元增加到2.85亿元,增长60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7元增加到8332元,增长66倍;城乡居民存款余额由519万元增加到26.58亿元,增长512倍。吉利区,已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区向现代石化工业区、由温饱型向富裕型的历史性转变。

    30年来,全区人民团结一致、风雨同舟,厂区双方互相支持、携手发展;30年来,勤劳智慧的河阳儿女以战天斗地的豪情和气概,把一个农业落后、工业空白、文化贫瘠的穷乡村建成了一个百业兴旺、欣欣向荣的新吉利,在河阳大地谱写了求发展、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壮丽诗篇。吉利区30年的发展史,既是一部与洛阳石化、中国石油第一建设公司、黎明化工院等所有驻吉单位相互支持的协作史,更是一部全区人民埋头苦干、团结拼搏的创业史。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如今的吉利,正面临着新一轮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以特色城镇化为引领、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三化”协调发展的科学之路,为吉利区的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河南省委、省政府把石油化工确定为全省的支柱产业之一,石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大有可为;洛阳市委、市政府把吉利区摆在全市“一中心五组团”总体布局的重要位置,有利于吉利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石化产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十二五”期间,总投资300亿元的1800万吨炼油扩能改造、60万吨PX、100万吨PTA、2×350MW热电联供等一批重大项目将开工建设,并已被列为洛阳市“天字一号”工程。年轻的石化工业城处处热潮涌动,生机盎然。

    黄河尽情欢歌,吉利风光无限。大规模的城建提升工程已经展开,洛吉快速通道正在加紧施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火如荼,生态型园林式的城市发展格局雄姿初现。总投资20多亿元的小浪底大坝反调节水库——西霞院水利工程已建成投用,近30平方公里的广阔水面,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在这里,伴随着数万亩黄河湿地和锦屏岭综合开发,以及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北国的雄浑与江南的秀美融为一体。吉利,正成为黄河旅游热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和中西部地区最佳人居场所。

    争科学发展之先,创和谐社会之优。当前,吉利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增进新优势,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福民强区”为目标,突出“发展”和“福民”两大核心,全力以赴支持和服务好“天字一号”工程,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和党建工作。到“十二五”末,全区预计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将分别达到60亿元和5亿元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通过努力,把吉利打造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现代石化城,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走在全省前列。

    回顾过去,硕果累累;展望未来,信心满怀。如今,科学的发展思路、坚实的发展基础、优越的发展环境、完善的发展政策,为吉利区实现向更高层次的跨越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将秉承30年来强劲的发展态势,进一步鼓舞士气、凝聚力量,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有担当、早日实现“福民强区”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祝愿吉利的明天更美好!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吉利区30年的发展历程无比雄辩地证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实现吉利区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

    建区以来,历届区委都坚持把党建作为加快发展的有力保障。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载体,全力抓好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培养教育,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不断提高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党的纪检、组织、宣传思想和统战等各项工作均取得突出成绩。通过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建区30年来,历届区委、区政府抢抓机遇,充分依托石化资源优势,坚定不移走“工业强区”之路,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学新材料和化纤纺织”四大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格局。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吉利科技园在2000年9月被科技部批准设立时,规划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2009年被河南省批准为唯一一家石化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扩大到近15平方公里。现已入驻企业1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近50家。2011年,营业收入达480亿元,税收达70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第4位。

    近年来,吉利区先后实施了18万吨聚酯、15万吨短纤、特种溶剂油、14万吨聚丙烯等千万元以上项目90余个,完成工业投资近40亿元。

    在项目的支撑和带动下,2011年区属工业总产值达60.7亿元,是1982年的1573倍;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55亿元,是2000年的8倍。吉利地方工业真正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农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始终坚持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通过规模化经营,推动产业化基地建设。形成了以反季节瓜菜为主的高效农业种植基地、优质粮食种植基地、水产品和畜牧养殖基地、经济林种植基地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区。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带动农民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特色养殖、淡水鱼、中药材等产业。2011年,全区高效农业种植面积达8500亩,水产养殖面积达5500亩,水产品总产量达1.5万吨,占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标准化畜禽养殖率达80%以上,诚源畜牧有限公司成为豫西地区唯一的供港企业。

    通过招商引资和重点扶持,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成了以吉利渔乐园休闲垂钓园为龙头的休闲渔业观光区,以一水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心农场为龙头的农业采摘观光区和锦屏岭生态旅游观光区。

    2011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2.6亿余元,是1982年的38.9倍。经过30年的发展,吉利区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经过30年的建设,吉利区形成了以“五横八纵”为主骨架、总里程36公里、有28条道路的城市路网格局。城区由建区初不足2平方公里,发展到如今的11平方公里,是建区前的5.5倍。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超出国家标准2平方米,是建区时的18倍。整个城区呈现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一路一树、一街一景的喜人景象。

    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先后建成吉利、北陈、白坡、南陈等7个农村新型社区,共完成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累计投资1.1亿元,新增和改造村级标准化卫生室33所,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9个,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自来水、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经过努力,吉利区将成为一个绿水青山环抱、石化工业支撑、城景互动交融、宜居宜业宜游的和谐之区、魅力之区。

    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吉利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2005年起,每年向群众公开承诺办理10件实事,内容涉及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民生领域。

    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全免费、实行“四免一补”。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居全市前列,在全省率先实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补助标准全市最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全市最高,农村居民殡葬基本费用全免除。廉租住房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城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

    大力发展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度重视和加强安全生产、信访稳定工作,群众安全感指数位居省市前列。

    (吉宣)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