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来,一些知名奢侈品牌在国内掀起一股打假风潮。刚刚过去的7月,仅LV在南京、合肥两地,就将30多家个体户告上法庭,每家均索赔50万元,总金额超过2000万元。奢侈品大鳄缘何“较真”小商户?其“扎堆”打假背后,是维权还是炒作?众多山寨集市“地震”之后又该何去何从?
1 一月连告30多家 法庭成了“LV专场”
7月以来,南京莱迪购物广场、环北市场、淘淘巷等三家大市场和市场内约20家小商户轮流站到了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的被告席上。而他们面对的诉方,则是国际著名的奢侈品巨头法国路易威登马利蒂公司(以下简称LV)。
LV委托北京罗杰律师事务所一一起诉这些小商户知假贩假,长期重复侵犯其商标权,向每一个小商户索赔50万以及维权成本数万元,并追究市场管理方连带责任。这些被告的市场大都类似过去的北京秀水街,其所售商品大多价格低廉、品牌杂、仿冒品多,被称为“山寨集市”。
很快,这股打假风暴也刮到了合肥。7月下旬,这家公司将合肥太阳城、白马商城的10多家小商户也告上法庭。
经记者测算,截至目前,这一公司在南京、合肥两地起诉的商户已有30多家,索赔金额约2000万元。由于案件密集、诉讼内容相似,南京当地媒体笑称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近来成了“LV专场”。8月份,这个“专场”还有十几件官司要打。
记者从南京中院获悉,不仅是LV,登喜路、卡地亚等品牌今年也都曾向该院提起维权诉讼。著名户外品牌哥伦比亚近日也发起了大规模诉讼,被告商户达36家。有关奢侈品牌打假案件数量已远超往年。
2 “高调”打假为维权,不排除宣传炒作
这些奢侈品缘何突然在中国密集打假?
“路易威登深信,打击假冒抄袭是品牌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LV公关部门负责人谭知宇向记者发来的说明函解释,该公司并非只针对中国维权,其全球范围的打假行动一直在进行中,2009年就策划发起了9489次搜查行动,平均每天39次,在全球提交了26843项反假冒诉讼。
区别于官方表述,一位与这家公司有密切接触的人士向记者透露,该公司选择这一时间点到南京打假,是因为LV南京旗舰店将开业。无独有偶,该公司位于合肥银泰中心的专卖店也将于近期开业。
国际大公司,为何揪住小商户不放?是对“被山寨”忍无可忍?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奢侈品研究中心专家曾明月认为,中国去年奢侈品销量增幅全球第一。民众的疯狂追逐,导致假冒伪劣滋生。之所以对小商户进行高额索赔,是因为这种方式比起找制假窝点,投入更少、见效更快、震慑力更强。
这一公司在中国打假多年,实际所获赔偿不高,最高只有约9万元。这对于一个包就卖数万元的奢侈品大鳄来说,维权效果显然微乎其微。而这一公司却坚持利用这一方式打假,值得玩味。
江苏盛典律师事务所律师胡建华认为,这些国际奢侈品大公司和那些小商户较真,不排除有宣传、造势之嫌。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公司一系列的法律动作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是维权,也是宣传。
3 应对“高调”打假,引导理性消费是关键
虽然,LV在南京起诉的商户很多,索赔额度也很大,但最终还是同意庭下调解。
业内人士认为,明知两三百元的东西不可能是正品,却还是愿意购买赝品以满足虚荣心理,这种“知假买假”的消费心理是赝品泛滥的根源所在。“随着奢侈品牌在华打假的升温,更提醒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减少盲目的炫耀消费。”北京罗杰事务所律师王宏涛说。
“是否被山寨,一直是衡量一个奢侈品牌知名度的指标,也是这些公司不太去花力气制止仿冒的原因。但今年以来针对制止‘售卖’环节的密集打假,则展现出这些奢侈品牌对于中国市场的野心。”曾明月说。
胡建华认为,应对奢侈品“高调”打假,关键要加大打击假冒伪劣的力度,整顿那些“山寨集市”,为我们自身品牌的创立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些人士还认为,奢侈品打假风潮也警示那些“山寨集市”,商场要承担起应有的管理责任,不能对承租小商户售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时要引导商户走真正的品牌销售之路。
(据新华社)
相关链接
中国成奢侈品大买家
伦敦奥运会期间,中国游客出手最为阔绰,平均每笔消费高达203.04英镑,比排名第二的阿联酋游客高出了10%。尤其在奢侈品消费方面,中国游客购买力更是惊人,让饱受欧债危机影响的欧洲各大奢侈品牌赚得盆满钵满。在海外奢侈品消费呈下降趋势的今天,中国奢侈品消费不降反增。
欧美作为世界主要奢侈品牌的诞生地,一直以来都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然而,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水平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对奢侈品的消费需求更是锐减。相反,中国却逐渐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增长最为迅猛的国家。据咨询机构麦肯锡2011年3月发布的报告预测,中国消费者在奢侈品上的支出每年将增长18%,到2015年将达到270亿美元,届时将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人为何对奢侈品如此情有独钟呢?世界奢侈品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认为,奢侈品既是代替传统礼品的社交工具,更是体现个人社会价值的强悍标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随主流趋势心理,促使中国奢侈品消费者日趋年轻化,而买奢侈品完全出于对品牌的自我喜欢、侧重品牌文化和设计师理念的消费者仅占少数。这种“表面性消费心理”注重的只是奢侈品的品牌价值和表面效应,而不注重商品本身使用价值,是为了让别人知道奢侈品所赋予他的社会价值,相互以奢侈品来攀比和证明自己的财富能力和社会地位。
“我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主要动机是炫耀,用以彰显身份地位,从中获得虚荣心和满足感。”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依绍华表示,我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平均年龄在25岁至35岁,而发达国家奢侈品消费者的平均年龄在40岁至70岁,“炫耀”是推动我国奢侈品消费的关键要素。
(据《人民日报》)
奢侈品国内外价差达50%
一款香奈儿的手袋在法国的零售价为3100欧元(约3839美元),在中国内地却卖到3.7万元(约5850美元),两者相差34%。一款路易威登的手提包在国内售价是人民币6100元(约964美元),而欧洲的售价仅为500欧元(约619美元),两者相差36%。同一款产品在不同的地方销售却有如此巨大的价差,也难怪中国消费者纷纷涌向海外去购买奢侈品了。
事实上,奢侈品在国内不仅定价高,而且很少打折。在国外,奢侈品打折卖的现象则较为普遍。在法国,LV、
Gucci等一些奢侈品牌,每到盛大节日都会搞促销,很多商品以原价的五折至七折出售。在欧洲,300欧元左右的Gucci包款式很多,而且一旦过季,就会打折促销;而同类的包在国内要卖5000元左右,还不打折。
中国正在取代传统欧美国家成为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国际各大奢侈品牌也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的地位,那么,为何奢侈品在中国卖得比国外贵这么多呢?
奢侈品专家、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博士认为,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关税的存在。奢侈品的关税确实造成了国内外奢侈品的价格差。某些产品价格本身就很高,比如说贵金属材质的腕表,少则上万元一块,多则几十万元一块,再加上30%的关税以后,肯定价格就差的相当大了。
二是经销的费用,这个成本是包含在渠道成本里的,也就是流通的费用,包括商场的租金以及各种管理费。
三是营销费用。她对国际几大奢侈品集团年报的研究发现,产品成本里营销所占的比重非常大,甚至超过了产品成本的价格。
“各个税种叠加以及各类费用累加才是推高最终售价的根本原因。”依绍华表示,我国对奢侈品实行较高进口关税政策,税率为6.4%至25%。但除关税外,奢侈品在国内销售还需要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综合税负较高,从而导致最终零售价格比进口到岸价格高出2/3以上。以雅诗兰黛眼霜为例,其到岸价格为175元,进口关税率为10%,消费税率为30%,加上进口环节费用,进口完税价格为274.5元,比到岸价格高了近100元。在国内流通环节中,其还需缴纳5%的营业税、17%的增值税以及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再加上广告费,其直营店的最终零售价格为540元左右。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