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成片的玉米长势喜人,平整的水泥路东西延伸,高标准的排灌渠纵横交错……自2011年起,孟津县率先在黄河滩地上实施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目前面积已达2万亩。该项目惠及孟津县会盟镇花园、东良、台荫、小集、铁炉等8个行政村,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目前,玉米进入生长后期。往年此时,孟津县会盟镇黄河边上的连片滩地,因地势低洼常遭水患,玉米长势让人揪心。近日一场大雨过后,记者来到这片玉米地一探究竟,令人意外的是,这片渠道呈网格状分布的田地里并无明显积水。
“新修的排灌渠立了头功。” 会盟镇台荫村村民王瑞召说。
2011年,孟津县开始实施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并特意选址会盟镇黄河边滩地,请水利专家制订改造方案,解决排水问题。
肥沃的滩地曾是“鸡肋”
孟津县会盟镇境内的黄河沿岸有大片滩地。由于地势原因,每逢下雨,雨水便汇流到滩地上,庄稼很容易被淹。即使雨水正常的年份,也极易形成内涝。
旱时引水灌溉,涝时挖沟排水,村民们费了不少心思,各种办法轮番上阵,也无法提高粮食产量。
“一下雨地里便会积水,水排不出去,粮食有时候就颗粒无收。”王瑞召说,特别是收获、播种季节,遇到地里积水,他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干着急。
由于排水困难,肥沃的滩地成了粮食低产区。
排灌系统解“梗阻”
我们注意到,田间纵横交错的渠道其实包含不少门道:地势高的地方,建设灌溉渠,每块田地设一个进水口,实现自流灌溉;在地势低洼的地方,建设排水渠,田地内一旦形成积水,便会自动将水排出,并通过排水渠流入黄河。
这些渠道还特意连通了沿线各村的排水渠,一旦遭遇暴雨,村民便不用再为村里的积水而头疼。
孟津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刘保明介绍,排灌系统彻底解决了滩地排灌不畅的难题,改变了过去“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的状况。
此外,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效率,方便沿途村民打理庄稼,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还专门修筑田间道路42.25公里,其中包含近7公里长的水泥路主干道和通向各家地头的35公里沙石路。
滩地变成“聚宝盆”
在去年示范项目基础上,孟津县今年再次将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选址在会盟镇滩地,涉及吕村、双槐、李庄3个行政村,目前项目建设已基本完工。经过治理,玉米产量由开发前的每亩300公斤左右,提高到亩产500公斤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现如今,已有企业对村里伸出橄榄枝,表达了流转土地的意愿。在项目区内,铁炉村村民自发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新建的100座蔬菜大棚已开始稳定营利,生产的蔬菜销往全市多个超市和菜市场。
漫步项目区内,可见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一派美好田园风光,初步形成了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规模化农田格局。 见习记者 白云飞 孙小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