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雪山火海寄诗情
悬在餐桌上方的“鸟窝”
趣说古代“名片”
晚霞中的定鼎门
把盏论酒
新词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8 月 17 日 星期    【打印】  
旅人凝望
雪山火海寄诗情
□段延青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千多年前,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新疆写下了大量表现边塞风貌的诗篇。一千多年后,我来了,来遥远的西域寻古访幽。

    此行正值夏季,车驶过茫茫戈壁荒漠,我在心中想象着岑参笔下塞外边关雄奇瑰丽的雪景和当年唐军征战边关的浩大声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这首诗中,我感受到了在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严酷环境中,“汉家大将西出师”的雄壮威武。

    岑参在西域生活了六年,先后担任唐时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在六年的边塞军旅生涯中,岑参把西域作为自己施展抱负的舞台。他意气风发,一骑快马,往来于北庭与吐鲁番之间。拥有远大抱负、渴望在边关建功立业的诗人对新疆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朝夕阴晴、季节更替都了然于胸,对这片撒下青春理想种子的热土产生了深深的情愫,写下了大量关于西域风貌的壮美诗篇。

    除了描写雪景之外,岑参对火焰山的描写以及对吐鲁番地区酷热的描写也生动传神。像《火山云歌送别》的“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读之顿感炎热逼人。《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更充满奇情异彩:“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唐代,是如诗如歌的时代,是豪情万丈、光华四射的年代。无数年轻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渴望去边疆,去从军,用青春和热血建功立业。吟风颂月的文人们身坐书斋,心系天下,安静的书斋再也圈不住他们一颗颗骚动的心。他们纷纷投笔从戎,仗剑天涯,雪山火海阻挡不了他们前进的步伐、严酷战事消磨不了他们的凌云壮志。他们金戈铁马,奋勇向前,书写豪迈人生。

    车辚辚、马萧萧,大漠长风,挥师千里。文人从军,仅有才华远远不够,更重要的还要有胆识、勇气和技能。柔弱的身躯扛不起坚硬沉重的铠甲,无缚鸡之力的双手举不起杀敌御贼的长戈剑戟,驰骋疆场,他们不仅要秉烛夜读,更需要闻鸡起舞;他们不仅要妙手著文章,更需要铁肩担道义。在这个属于英雄的时代里,到边疆建功立业的渴望造就了唐代的军旅诗人,催生了或雄伟瑰丽或苍凉悲壮的边塞诗篇。

    岑参如此,高适如此,王昌龄如此,他们之前的陈子昂依然,他们之后的李益依然。在如今的西域,唐代其他边塞文人的身影和足迹已随岁月的风尘而远去,独有岑参留下了在西域活动的印记。二十世纪在新疆阿斯塔那村一个古墓里,出土了世界上唯一的纸棺。而用来糊纸棺的是那一时期的汉文公文。其中一张驿馆马料收支账单上写着:“岑判官马七匹,共食青麦三斗五升,付健儿陈金。”据史学家考证,这位岑判官正是当时任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的岑参。

    千年之后,我们依稀还能看到诗人当年策马扬鞭的影子,或许是冥冥之中诗人和后世人之间的缘分吧。

    行游新疆,我处处能感受到边塞诗中雄浑壮阔的意境。雪山火海寄诗情,诗句中投射的是边塞诗人们的青春理想之光、拳拳爱国之心。诗人,只有把他的诗心融入社会和时代的主旋律,才能奏出千古不衰的最强音。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