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2版:文 体
3上一版  
PDF 版PDF版
李娜终结冠军荒
出版大国何时能成学术强国
林丹于洋均出战
《一九四二》有望11月底上映
诗词配菜名 再掀混搭风
《雨中的树》下月上映
《河东狮吼3》明年开拍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 年 8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我国出版数量世界第一,但学术出版呈现泡沫化倾向
出版大国何时能成学术强国
    在2012上海书展举办的首届“学术出版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指出,我国每年出版30多万种出版物,数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出版大国”并非“学术强国”,难以担负起将灿烂的文化和创新的思想输出到国际上的重大使命。

    近年来,国内学术出版呈现一定的浮躁化、泡沫化倾向,引发出版界人士热议:面对学术出版的种种怪现状,我们如何才能实现突围,从“出版大国”走向“学术强国”?

    1 学术出版精品不多、垃圾不少

    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建设的发展,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都迎来了新的机遇,但一些怪现象也随之出现。

    参加上海书展首届“学术出版论坛”的出版界人士纷纷指出,眼下,一些学术出版项目“给钱就上马”;一些顶着“高水准学术专著”头衔的图书,在短短几个月甚至半年之内就速成;一些明明缺乏学术规范和学术价值的出版物,却在学者和出版社之间看不见的利益链条上“呱呱坠地”……这样的“功利动机”难以催生有价值的学术出版。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认为,近年来,我国学术出版比以往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投入,然而学术著作的肤浅化也是业内共同关注的现象。

    “中国一年出版30多万种出版物,其中打造了多少个学术品牌,又推动了多少学者和思想的诞生?”陈昕的追问振聋发聩。

    “看看最近学术出版的质量就知道,大量科研经费最后转化为‘项目书’的高额补贴进入了出版社,一些老牌的出版社也不能免俗。拿补贴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学术出版要有一定的品质。”陈昕说。

    “现在,真正好的学术著作的确不多。”法律出版社一位负责人在“学术出版论坛”上坦承,他们一年出版1500多种图书,学术著作的数量超过了1/3,但是“精品特别少”。

    2 大学出版社应成为学术出版的核心

    “我国每年出书30多万种,从数量上讲可称为世界第一出版大国,但其中能够走向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高端学术出版物非常稀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在论坛上说。

    出版界人士指出,由于缺乏严谨的学术论证和严格的学术规范,我国的学术出版“没有标准也缺乏程序”,难以与世界强国的学术出版对接。

    “一个国家的出版人力,决定了其文化厚度、思想深度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说,学术是出版之根,而学术出版是世界各国新闻出版业“金字塔的塔尖”,也代表了文化软实力。

    放眼世界各国出版业,无不遵循这样的规律:高水平的学术出版对出版社要求极高,出版社必须有足够的视野,同时要有学术判断力以及学术规范。因此,大学出版社应该成为学术出版的核心。

    陈昕举例说,以西方出版界为参照,剑桥、哈佛都形成了知名的学术出版公司,拥有举世闻名的学术品牌。而哈佛商学院一年仅出版40种图书,对学术出版的严谨态度可想而知。

    3 中国出版应向“质量提高型”转变

    学者们纷纷指出,我国学术著作和出版物肤浅化、粗糙化、难以走向世界的原因,无疑与整个社会学术风气相关,源自当下学术环境、学术氛围和学术评价机制的不理想,但同样重要的原因是出版社没有承担起文化使命,更没有以严谨、严格的规范标准“把好最后一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在2011年年底举行的第三届图书大会上指出,中国出版已经到了该从“内容增长型”转变为“质量提高型”的时期,尤其在学术出版方面,要让中国的科技力量、学术思想实现跟世界对接,“如果我们的学术规范不和世界通行的规范接轨,这些就无从谈起”。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端学术出版的实力,折射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思想创意、观念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力。”在上海书展“学术出版论坛”上,邬书林举例说,眼下,欧美顶尖的学术出版社可以做到和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人文学者紧密互动,在第一时间以电子出版物的形式推出全球最新、最重大的学术成果。在学术出版领域,我国已经严重落后,我们必须从规范和标准做起,奋起直追。

    (据新华社)

    相关链接

    中国人均图书消费量20年不变

    在一切都迅猛变化的中国,有一项统计数字20年来几乎没变,那就是人均图书消费量。1990年,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扣除教材、教辅,下同)为5.2册,2009年这一数字为5.6册。20年过去了,人均图书消费量只增加了不到1/2本。

    在最近10年出书种类、销售码洋等指标相继翻番的背景下,这个20年徘徊不前的数字显得格外刺眼。

    “这几年图书馆和农家书屋采购量大幅上升,如果扣掉这些,个人购买图书的比重将更低。”在出版发行领域工作了近30年

    的博库书城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冲说,“人均图书消费量上不去,中国出版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就会很薄弱。”

    “人均图书消费量增长缓慢和我们长期在计划经济下养成的图书消费习惯有关。”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认为,当时极低的图书定价和大量免费宣传性图书使人们养成了不愿为阅读付费的习惯。

    从1999年到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由567.1元增长到1358.26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0.19%。“但这里面最大的一部分是用在了教育支出上,其他文化消费比重很小,用来买书的钱就更少了。”谢寿光说,“许多人吃一顿饭、买一包烟,眼睛都不眨一下,买一本书却要反复掂量,还是观念有问题。”

    (据《人民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