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日,国内媒体报道,一些家长甘愿多付数万元择校费让孩子进入名校,以便让孩子能够认识名校里的同学,以后办事有强硬的关系网。于是,继“拼爹”之后,一个描述“关系文化”的新词——“拼同学”进入人们的视野。
针对这一话题,不少家长、学校与专家都认为,父母尽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给孩子灌输“关系至上”的观念,很可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最终得不偿失。
家长:希望给孩子更好的未来
“拼同学”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一些网民感叹,在当今社会中“人脉”、“关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太大了,因此才会有家长为了给孩子积攒人脉而不惜出大价钱。但也有网民提出,人脉固然重要,可能力来自自身,家长还是应当重视对孩子道德观念以及个人素质的培养。
广西玉林市的高中生庞喻告诉记者,一直以来,身边都有同学通过缴纳择校费的方式转到“名校”就读。“大多数同学缴择校费是因为家长想让他们能有更好的教学条件,但是我也听说过有几个同学转校,是因为家长希望孩子可以结交到更好的、‘层次更高’的同学”。
家住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李燕萍女士也曾经面临是否给孩子缴纳择校费的选择。在李女士看来,所谓“拼同学”的情况,其实很久以来就存在了,只是最近才被“名词化”了而已。“2000年的时候,我就听说公司里有家长为了以后让孩子同学多、人脉广,而花钱把孩子送进名校读书。而且这种情况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都有。”李女士说,“家里条件好的,还会把孩子送到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去念书。”
在很多家长看来,如今“拼同学”的情况,不过是一直以来择校风潮的延续与发展罢了,进入好的学校,认识“有背景,有关系”的同学,对以后孩子办事或多或少能够有一些好处。“现在大家经济条件好了,也更愿意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投资,毕竟每个父母都希望能给孩子更好的未来。”李女士说,“不过我觉得一个人能否成功,还是要看自己的能力,父母应该更重视对孩子个人素质的培养。”
学校:“拼同学”现象仍是“非主流”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中学是广西重点中学和示范学校,在桂林市乃至全广西享有较高的声誉。提到最近颇受关注的“拼同学”话题时,桂林中学党组副书记、副校长黄乘英表示,相比之下,家长让孩子就读名校,还是更看重优质的教学资源。
“我所接触的众多家长中,更多的是看重学校的管理和教育理念、学校的师资、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在校其他学生的素质。‘拼同学’只是部分家长的想法,并不是主流的观点。”黄乘英说。
一些教育工作者提出,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出现“拼同学”这样的言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部分家长对于教育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盲目跟风,仅仅看到“人脉”、“关系”在成人社会中的作用,而忽略了学校教育对孩子性格、品德的培养。另外,目前沉重的高考压力也是导致家长在“人脉”问题上下工夫的一个原因。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周可达则表示,将成人社会当中的“关系文化”、“圈子文化”强加给学生,对他们的成长并没有好处。“过早让孩子接触这些东西,可能扭曲孩子的价值观,一心想着拉关系、处人脉,对孩子有弊无利。个人的成长主要还是靠自己,即使在普通高中,也能产生社会的精英。”
专家:多种因素导致“拼同学”现象
除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外,还有什么因素导致“拼同学”这一情况的出现呢?周可达认为,这一现象是受到多种社会因素共同影响而产生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而且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加剧、个体向上流动通道愈加拥挤,加上中国社会一直以来重视“人脉”、强调“关系”的传统,导致了“拼同学”情况的出现。
“人脉关系”、“圈子文化”,这些现象并非新现象,一些学者承认,好的“人脉关系”的确可以对个人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而进名校“攒人脉”想法的出现也不是只有中国才有的。
“在国外,择校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政府建立的公立学校为教育提供基本的保障,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就会把孩子送入较好的私立学校,在校友会文化盛行的西方国家,良好的校友资源也是吸引家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周可达说。
但专家提醒,在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资源的同时,更应该强调对孩子的个人道德与个人能力的教育与提升,在给孩子择校的时候,不妨多与孩子沟通,听听他们的意见。黄乘英则说,同学之间的感情十分可贵,家长如果给孩子灌输太多“人脉”、“关系”之类的概念,可能让这些功利的东西绑架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
(据新华社南宁8月21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