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5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上涨。房价再次普涨、二手房中介机构“人气旺盛”,7月作为传统楼市淡季却“淡季不淡”。
在“稳增长”与“控房价”政策措施走向纵深之时,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哪些新变化?房价是否进入回暖通道?调控政策还有哪些“弹药”储备?
房价普遍上涨 是反弹还是反转
7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指标呈现“双升”:环比房价上涨的城市数量比6月翻了一番,环比价格指数走高;房价由“局部上涨”向“普遍上涨”变化的态势明显。
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保利·中央公园”售楼处,短短一个小时内,就有十几名看房者来咨询,两套房子被出售。而在广西南宁“金源一品”楼盘出现的近千人抢购100套房屋的景象,成为二线、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抢购浪潮的一个缩影。
二手房同样“炙手可热”。对比年初一些中介店面门可罗雀的情景,眼下的情况可谓“冰火两重天”,在一些热门小区,很多看房客需要“拼团”才能轮上看房。一家中介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北京南城四家分店原本每个月有约100万元利润,7月利润却高达300万元。
房价上涨,成交量扩大,是暂时的反弹还是长期趋势的反转?专家表达了不同看法。
广东省房协理事赵卓文认为,近期的趋势可以用“强劲反弹”来形容。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这样的推升不仅与刚性需求释放有关,还跟居民保值增值的需求有关。楼市“虚火”短期内还有上升。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认为,单从7月数据环比止跌就说反弹并不严谨。事实上,这轮小幅上涨是开发商以价换量的结果,未来房价走势“不是‘过热’,而是‘回稳’”。
“大幅反弹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但先涨再小幅回落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昇说,由于此前楼市价格经历了一轮深度回调,前期开发商价格压得比较低。但随着几个月来刚性需求释放,后续接盘量可能回稳,未来几个月不排除房价环比再下跌的可能性。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则态度明确:房价并未反转,也不存在“报复性”反弹的基础,主要是由于中央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放松不动摇,“但政府也需要密切跟踪市场,预防类似苗头”。
三大涨价因素推高房价
楼市调控未曾放松,政策口子并未松动,为何7月的房价依旧上涨?
地方增收乏力,“地根”放松冲动增加。暗自放松限购、公积金贷款额度上浮、普通住宅标准调整、发放购房补贴……2011年下半年以来,全国有33个城市以不同方式“微调”楼市政策,“财政焦虑”再次凸显。由于土地出让金收入锐减,地方政府放松调控以活跃房地产市场的意愿增强,一些地方屡屡微调试探调控底线,房价调控受到挑战。
一些地方的地王“重出江湖”。在7月30日举行的北京土地拍卖中,和裕地产以37875元/平方米的楼面价捧得一商业金融地块,成交价位居北京历史上同类地块第二。而在6月,恒大地产以13.22亿元购得广州珠江新城地块,溢价率高达170%,引发市场一片哗然。
中原市场研究中心数据说明了土地市场的这一变化:7月,全国13个主要城市扭转了上半年的土地市场颓势,土地出让金上涨6%。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数据显示,7月,北京共成交16宗土地,获得土地出让金93.61亿元,创下今年以来单月土地收入新高。
“财政收入减少,土地财政‘饥渴’,不排除一些开发商去年以来或者在更早之前以低价拿地,高价出售,抬高房价的可能性。”陈昇说。
“银根”放松,房企涨价动力加大。随着“稳增长”一系列措施的出台,特别是两次降息之后市场流动性有所宽裕,一度经历“寒冬”的房企日子好过起来。业内人士称,地产企业资金负债率一般平均为70%,现在整体下滑。上市房企已公布的半年报显示,负债、现金流都在好转。
房价预期变动,购房者“加紧”购入。365地产家居网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网友计划在半年内出手买房。购房者的“消化力”从一组数据便可窥见一斑:7月,多数城市楼市库存大幅减少。其中,南京去库存化最快,单月商品住宅可售面积下降49.3万平方米;北京、苏州、青岛的库存降幅都超过了10万平方米。
“楼市库存的下降为房企‘减负增效’,反过头来又会增加开发商涨价的冲动。”陈昇说。
“楼市调控其实是政府、房产商和购房者之间的‘信心博弈’。”复旦大学公共传媒博士徐健认为,购房者更应该相信政府调控房价的能力和手段。
调控基调不变 “问责”能否成为“杀手锏”
随着房价上涨压力加大,地产政策调控已经到了关键之时。“问责”将可能在这一轮调控中充当更加重要的角色。
“没有及时有效的监督和问责,限购可能会流于形式。”一些购房者认为,部分城市政府对楼市调控“只见表态,不见效果”、“只见口头批评,鲜有问责落实”是造成房价“屡调屡涨”的重要推手。
问责不能仅仅停留于“隔空喊话”。专家认为,在必要的时候对开发商进行“喊话”是有必要的,“但是若本轮调控的年度目标没有完成,该问责就当问责。”朱中一说。主管部门应当强化监察职能,避免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用变相手段弱化调控政策,要对政策落实不到位、房价控制目标未达到和保障房建设滞后的城市实行问责和整改。
多名专家表示,调控“组合拳”涉及多个部门、各级政府,经过此次督察之后,希望能加大执行、监管和问责力度,形成部门合力,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
此外,专家普遍认为,“有保有压”的差异化政策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房地产调控的主基调。
财税政策仍有较大操作空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房产税扩容肯定是大方向。同时也要尽量把握好方案的可行性,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得失,在其他城市跟进时进行方案优化。
优化供给结构仍是长期方向。“目前‘市场轨’和‘保障轨’双轨统筹的机制比较明显。”贾康说,“最大化保障房托底的作用,更有效地将有限资源配置给需求方,抑制商品房泡沫。”
专家认为,针对当前房价上涨压力,政策储备很必要,但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储备政策的副作用,避免误伤和扭曲房地产市场发展规律。开发商也最好“洁身自好”,避免招致一轮更严厉的调控。
这样一来,制度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也是记者采访时专家表达最多的看法。朱中一认为,房地产制度建设,政府要给公众一个清晰的政策思路,只有对未来的政策方向有了明确稳定的预期,企业才能放心投资,百姓才能理性消费,市场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据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新华时评
房地产政策预期清晰有助稳定市场预期
房地产市场调控正面临严峻挑战。
购房者看跌的变少,入市积极性明显提高;打折促销的楼盘少了,房价甚至出现小幅抬升。从买卖双方的博弈来看,市场预期已发生变化。在楼市调控的关键时刻,如果不能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将不利于巩固来之不易的调控成果。
应该说,在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控过程中,每到关键节点,中央政府总在释放坚持调控不动摇的信号,因此房地产市场基本面一直以来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目前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受经济下行影响,连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息,对于积压多时的刚性需求入市起到一定刺激作用,这种由货币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客观存在。从政策执行层面来看,个别地方出现通过放松限购条件、发放购房补贴等方式刺激住房消费的现象,从而强化了调控放松的预期。正是在宏观经济、房地产市场以及地方政府执行力等一系列因素交互作用下,市场预期悄然改变。从权威部门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来看,7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上涨城市个数大幅增加,从6月的25个攀升至50个。
当前,房地产调控关键节点再次到来。无论是涉及短期调控措施还是关乎长期制度建设,只有及时将政策走向、市场供求关系等信息向群众传递清楚,并且坚决遏制各种曲解调控意图、触碰调控底线和红线的行为,最终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才有助于百姓理性消费,巩固调控成果。(据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