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赴汤蹈火”: 韩嵩效忠不畏险 嵇康明志意决然
玉戈: 形似匕首 实为礼器
苏秦:游说合纵抗秦 自佩六国相印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 年 9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玉戈: 形似匕首 实为礼器
记者 姜春晖 通讯员 王耀辉 文/图
玉戈
    文物名称:玉戈

    文物年代:商代

    出土时间:1985年

    出土地点:洛宁县陈吴乡西寨子村

    核心提示

    1985年出土于洛宁县陈吴乡西寨子村的玉戈,长48厘米,锋呈斜三角形,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其形状虽类似后来的匕首,却实为礼器。

    柄中穿孔的商代礼器

    戈是夏商周三代常用的一种兵器。其中,以玉为戈始见于二里头文化,流行于商周。因此玉戈普遍出土于商周时期的墓葬之中。

    “1985年出土于洛宁县陈吴乡西寨子村的玉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洛阳博物馆副馆长高西省说,该玉戈长48厘米,呈灰白色,两面刃,锋呈斜三角形,援锋呈尖状,有明显的起脊,把柄部分有一圆形穿孔,口径0.5厘米,应为方便绑在棍子上使用。

    古人将石之美者称为“玉”,后来这些玲珑剔透的美玉更是被赋予通达神明的内涵。高西省介绍,由于玉戈本身质地坚脆,并不适用于实战搏击,而且我国出土的玉戈大多没有使用痕迹,所以,商周时期的玉戈虽形似后来的匕首,但实为礼器。

    主要用于避邪或祈愿

    玉戈形制的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夏商早期为玉戈兴起阶段,此时玉戈尺寸普遍较大,一般在30厘米左右,最长的出土于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长97厘米。同时,该时期的玉戈援部略呈弧度,多数无中脊,仅有钝脊,纹饰简单或无纹饰。

    商晚期和西周是玉戈的流行时期,此时玉戈的尺寸明显变小,大的有15厘米至20厘米长,小的有4厘米至5厘米长。玉戈分直身、弯身两种,皆有中脊或三脊,纹饰也复杂化,有粗阳纹、兽面纹和变形云纹等。西周以后,玉戈逐渐消亡,汉代以后基本绝迹。

    “作为一种礼器,玉戈主要用于祈求力量与胜利,彰显威严与等级。”高西省说,大玉戈可以摆在屋子里或者挂在墙上,用来辟邪;小玉戈可以挂在腰间或脖颈,用于彰显威严或祈求胜利等。这种形制的玉戈也常见于四川金沙、三星堆遗址,应是中原文化同周边地区文化交流的结果。

    相关链接

    玉文化——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而作为重要载体的玉文化,也贯穿中华文明诞生、延续和发展的整个进程,更是奇迹中的奇迹。

    玉文化是指在玉器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载体上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精神。其中,新石器时代是玉文化的“童年时代”,夏商周三代是“少年时代”,秦汉时期是“青年时代”。唐以后,玉器则进入全民普及时期。

    玉器在古代中国政治中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起着巨大的作用。奴隶社会是以神灵意志为规范准则的神治社会,此时玉文化最重要的内涵是“玉石通灵”,即“灵巫以玉事神”。进入封建社会后,我国开始进入以伦理道德为规范准则的人治社会。此时,玉文化的内涵开始转变为“玉有五德”,“君子比德于玉”。

    如今,玉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品德修养、“宁为玉碎”的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春晖)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