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之父”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新作《普罗米修斯》虽然2日才在内地上映,但有关该片名字的讨论半个多月前就在网上开始了。
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帮助人类从奥林匹斯山上偷取了火,被誉为“奥运圣火之父”。眼下,伦敦奥运会刚刚结束,不少人起初还以为该片是与奥运有关的应景之作,看了剧情后才发现这是一部科幻大片,而且是大名鼎鼎的《异形》的前传。之所以取这个名,是因为片中有一艘飞船叫“普罗米修斯”。
糟糕片名酿票房“杯具”
今年5月,曾执导《海角七号》的台湾导演魏德圣带来了花费12年时间打造的《赛德克·巴莱》。出人意料的是,这部在台湾收获8.8亿新台币票房的史诗大片在内地公映后,首周却遭遇票房滑铁卢。探究其“水土不服”的缘由,片名也许是一个重要原因。
《赛德克·巴莱》讲述的是台湾地区赛德克族人抗日的故事,片名出自赛德克语,意为“真正的人”。对于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来说,这个名字不太容易理解。有人说,还不如叫《那些年,我们一起打的鬼子》或《阿里山300壮士》,虽然俗点,大家也能猜到可能与战争有关,相信会有助于吸引观众。
去年颇受好评的动画片《魁拔》,晦涩难懂的片名也着实把不少观众弄得摸不着头脑。传说中,魁拔是一个灾难般的存在,每333年现身一次。影片讲述的是天、地两界勇士联手对抗魁拔的故事。虽然该片在业界赢得交口称赞,被誉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国产动画电影,但更多普通观众从《魁拔》这个片名里读不出任何信息。市场的反馈是残酷的:这部投资超过3500万元的电影,获得的票房不及投资的零头。
进口片靠改名吸引观众
好莱坞进口大片进入中国市场也得经历改名这一关。以《盗梦空间》为例,它的英文名是《Inception》,直译过来是《奠基》,听上去颇有文艺范儿。不过光从片名看,影片究竟要讲啥,似乎说不清,于是在引进时改名为《盗梦空间》。这样的名字预示着有稀奇古怪的事会发生,可以激起观众的好奇心,而该片最终在中国内地掘金近5亿元。
据一位专门翻译片名的工作人员透露,很多海外大片的名字都是在引进时重新起的。改片名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得朗朗上口,让大家容易记住;另一个标准是从名字能让观众判断出影片的大概类型。
给电影起个好名字很重要
一位院线负责人说,电影名字越直接,越能吸引观众。就像《孤岛惊魂》,尽管不少观众看完之后用一个“烂”字来评价,但丝毫没影响人们争先恐后掏腰包进电影院,理由很简单:冲着这片名也许就想去看看究竟怎么“惊魂”了。
事实上,每年总有一些电影既没有高额投资也没有明星云集,但它们在中国内地发行状况良好。究其原因,也许同它们有一个“唬人”的名字有关。网友将这类电影的片名分为“虚张声势”和“傍大款”两类。“虚张声势”以《狮口惊魂》为代表,有人评价这是一部典型的三流片,制作粗糙,没有特效,票房却超过千万元。“傍大款”则以《盗走达芬奇》为代表,它很容易让人想起曾经的好莱坞大片《达芬奇密码》,票房随之一路飙升。
当然,一部影片成功与否是综合考量的结果,光有好片名是远远不够的。只是,仅仅因为片名而被观众放弃,这就好比还没有比赛就被淘汰,那就太冤了。
(据《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