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8月23日,为期4天的中国(大同)国际汽车文化节,在古都大同南城墙关城开幕(右图)。
参加开幕式的中国汽车收藏学会主任雒文有说,大同国际汽车文化节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汽车展会,不仅是山西省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一次汽车盛会,在国内同类城市中也尚属首次。
本报记者采访本届中国国际汽车文化节,感到大同的三个做法可资借鉴。
做法一:办车展运用历史文化牌
大同市辖7县4区,1.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30万。
城市的发展定位是:“一轴双城”的城市格局和“古城保护、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工矿区提升”,全力打造“三名一强”(文化名城、旅游名都、生态名邑、经济强市)。
洛阳和大同很有渊源,这个缘分就是“北魏”。
大同云冈石窟先于洛阳龙门石窟建造,都是北魏统治者的“皇家工程”,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入列中国三大石窟。
公元386年北魏建立时,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
在街头问路,大同人听说是来自洛阳的客人,都表现出特别的亲近感。
大同作为两汉名郡、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和洛阳一样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大同市市长耿彦波在开幕上说,大同近年来大力建设古城墙,复兴名城,使得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举办汽车展,就是要让汽车文化与城市文化交相辉映,并借此机会向全国推介大同的历史文化。
做法二:办车展高起点站位
近年来,大同坚持“转型发展,绿色崛起”战略和建设文化名城、旅游名都、生态名邑、经济强市的目标,确定了“打好文化牌,走出转型路,创造特色城”的发展方向。
参与承办车展的大同日报社有关负责人说,在讨论举办车展之初,市政府就明确定位:办出国际水平,车展不仅是一个商业活动,更是一次文化盛会。
这次,大同市政府联合中汽国际举办中国(大同)国际汽车文化节,就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探索会展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给古都大同创造了又一文化新高地,将对大同打造“会展之都”发挥有力的推动作用。
2012中国(大同)国际汽车文化节,由大同市人民政府和中国汽车工业国际合作总公司共同主办。“名城名车,经典时尚”是本届汽车文化节的主题。
车展选址也很有讲究——放在雄浑苍劲、伟岸雄峻的古城墙下。古韵悠远、空间宏阔的关城内,展示着最时尚最现代的汽车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强烈对比和视觉感官的巨大冲击,形成的文化张力,彰显了此次汽车文化节的巨大魅力。
提起大同,过去人们想到的就是:煤城。
现在,大同确定了“打好文化牌,走出转型路,创造特色城”的新思路。
2008年,大同启动名城复兴工程,投巨资对云冈石窟、古城墙、古长城以及市区的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等一批古建筑进行修复和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显得更加深厚。
值得一提的是,在车展期间,大同向与会人员展示了由本土文化人士策划创作,本土演员表演的大型民俗歌舞《想亲亲》,类似我市的《河洛风》,成为宣传大同本土文化的一个拳头产品。
做法三:办车展力求“多赢”
大同举办车展,力求“多赢”。
大同市政府牵头,多个部门联动,积极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最终,大同市政府与中国汽车工业国际合作总公司签订了车展的合作协议。
在汽车文化节举办的4天时间里,加长悍马、劳斯莱斯、宾利、保时捷、兰博基尼、威兹曼、法拉利、玛莎拉蒂、保斐利、中欧房车、奔驰、宝马、奥迪、路虎、东风本田、一汽大众、克莱斯勒、力帆、华泰以及陕汽新能源重型车等40多个品牌的豪车、名车及自主、合资品牌汽车,在车展上亮相,展现了汽车工业科技发展的新成果。
丰富多彩的系列汽车文化活动,是汽车文化节的一大亮点:汽车摩托车特技表演、汽车巡游、汽车车模大赛、汽车文化摄影大赛、汽车文化笔会、中国吉尼斯大师汽车技能表演、汽车百年图片展、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图片展、书画名家作品展、中央及周边省市媒体新闻摄影“大同行”采风等活动,贯穿汽车文化节始终,为车展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氛。
中国汽车工业国际合作总公司是中国汽车会展界颇具影响的中央企业,曾经主办北京车展、深港澳车展、委内瑞拉(中国)工业产品展等多个海内外自主品牌展。
中汽国际总裁纪学成在开幕式上说,在大同举办车展,是看准大同市独特的地理优势、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转型发展带来的良好经济基础和巨大的乘用车增长空间。把本届汽车文化节选在大同市举办,是中汽国际在二线城市办车展的首次尝试,旨在挖掘二三线城市的市场潜力,打开汽车市场消费的更大空间。
大同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2.5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0亿元。汽车消费市场上,2011年高档车销售增速达30%。大同市以及周边地区乘用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汽车市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针对此次汽车文化节,大同市市长耿彦波亲自拟定了文化节主题、设计出文化节标志。他说,将汽车会展文化与大同市的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努力使国际汽车文化节成为一项持久性活动,为大同打造“会展之都”推波助澜。
本报记者 王继辉 刘成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