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鎏金开元通宝(资料图片)
②史思明铸造的顺天元宝,现存世较少。
③开元通宝(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开元通宝钱制始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它不仅终结了之前以形制或重量为钱币命名的历史,还开创了中国衡制中的一两十钱制,成为唐以后中国币值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开元通宝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还影响了日本、越南、朝鲜等国的钱制。
1 天圆地方为币形
“开元”之义寓雄心
中国的货币自秦始皇灭六国之后才真正得到统一,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方孔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制度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唐时铸行的开元通宝就是方孔圆钱。
唐高祖武德四年,隋五铢被废除,开元通宝开始铸行。开元通宝简称开元钱或通宝钱,“开元”的意思是“开辟新纪元”,“通宝”则是“流通宝货”之意,钱币的名称也反映了当时人们以钱为宝的观念。
最初的开元通宝正面由著名书法家欧阳询题字,背面有星、月及其他纹饰。据《旧唐书·食货志上》记载,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开元钱之文,为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书,“其词先上后下、次左后右读之。自上及右会回环读之,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通元宝钱”。
2 “通宝”之名传后世 十进位法计重量
开元通宝是唐代的主要流通货币,它不仅结束了此前以形制或重量为货币命名的历史,而且开创了中国衡制中的一两十钱制,在我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市文物管理局研究员、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兼学术委员蔡运章介绍,一方面,唐代以前的钱币多以形制或重量为名称,如刀币、半两钱、五铢钱等。开元通宝铸行后,货币均改称为“宝”、“通宝”、“元宝”等,这是货币品类新旧更替过程中的一次突破。
另一方面,我国古代的重量计数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半两钱通常重十二铢,故称为“半两”。而自开元通宝流通以后,中国衡制中的一两十钱制便由此诞生,二十四进位的铢两制随即结束。钱币的实际重量也不再以锱、铢计量,而以两、钱、分、厘、毫等十进位法计量。开元通宝钱直径八分(约2.4厘米),每十文重一两,每文铜币是一个钱。这种新衡制换算便利,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另外,在钱币铸造的形制和重量上,开元通宝还成为唐代以后各代铸币的标本。如五代的周元通宝、宋代的宋元通宝都模仿了开元通宝的文字形制,日本、越南、朝鲜等国的钱制也受到开元通宝的影响,且“通宝”的称谓沿用至近代。
3 演变也分三阶段 映射国力之变迁
1983年至1992年,相关人员在偃师大唐洛阳首阳山发电厂工地,发掘了一批唐代纪年墓。墓里出土的开元通宝对研究开元钱的分期有着重要意义。业内一般认为,开元通宝演变轨迹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每一阶段的钱币在铸造工艺、钱文风格、钱径大小上都有一些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又深深地根植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中。
早期的开元通宝一般在唐武德四年至唐开元中期铸行。这一阶段正值初唐至盛唐的繁荣时期,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各种礼仪、律法正逐渐确立和完善。初唐时期有严格的钱监制度,开炉数量有严格限制,因此这一时期的铸币规格统一、铸造工整,在钱文、钱径、重量等方面相当一致,是以后各时期的开元通宝都无法相比的。
中期的开元通宝在唐开元晚期至唐开成年间铸行,这一阶段是唐王朝从兴盛走向动荡衰弱的转折阶段。百姓陷入连年战乱,其间,虽有几个皇帝幻想中兴,但终究未能重振帝国纲纪,货币发行也几度陷入困境。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朝廷铸乾元重宝钱以一当十文,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朝廷又铸重轮乾元钱以一当五十文,再加上官铸开元通宝与私铸钱混用,其结果是通货膨胀,币值更加混乱。
唐晚期的开元通宝铸行于唐会昌六年(公元846年)至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唐末,面对藩镇割据、兵变四起的政治形势,皇权统治岌岌可危。这一时期的开元通宝已无比劣质,不但钱径小、质地差,而且铜锡之内掺铁、铅等杂质,字迹模糊,极易锈蚀,这也是当时国家财力衰竭、政权内外交困在货币流通领域里的客观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