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好声音》收视率节节攀升。 |
|
种种迹象表明,2012年综艺电视荧屏上“音乐选秀”再度回归霸主地位。时下,形形色色的新一代电视歌唱比赛就有十多档,一些节目超越热播电视剧,高居收视排行榜第一。
热闹之余,人们也在追问:华语歌坛下一代“天王”、“天后”是否真的能从那些纷纷扰扰的选秀中产生?
前不久,参加《中国好声音》的人气歌手李代沫被淘汰,引发乐迷一片哗然;也有不少粉丝感慨,还好《声动亚洲》节目中有一个实力派唱将常石磊“幸存”。
“观众对于创作型新人的期待,往往超出节目录制方的预期。”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副总裁杨文红认为,一段时间以来,通俗音乐类电视节目沉迷于探究明星八卦,真正发掘歌手、培育新星的并不多,节目再创新已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而这样的时机已经到来。
有业内人士认为,李宇春式的“选秀天后”产业链早已终结。近年来,电视“才艺秀”、“婚恋秀”等走红,就是观众口味日趋“故事化”的一大佐证。
一段时间以来,所谓“没有催人泪下或‘雷人’恶搞,就没有收视率”的怪论调在一些卫视蔓延。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认为,单靠悲情故事“包装”歌手的选秀节目,对音乐产业本身的发展没有益处。
在今年的“音乐选秀热”中,除了老套的选手催泪“表演”外,还增加了“评委秀”的成分。明星大腕通过师徒式的圈定、带教、晋级等,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收视率也随之飙升。
“只告诉你‘这个拍子不准、那个音不对’,这算不上称职的评委。音乐是一门全面的艺术,你的舞台感、情绪状态,还有如何与观众产生共鸣,这些东西评委若是能现场指点迷津,才能真正帮助选手。”正在担任某音乐选秀节目评委的知名歌手张宇如是说。
“华语音乐需要更大、更开阔的视野。”张宇认为,包括常石磊在内的国内创作领域的杰出新秀,只有与其他国家的同龄音乐人多切磋,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