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仁心化春雨 催开和谐花
昔日因景得名 今朝种菜扬名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9 月 19 日 星期    【打印】  
20年坚持为患者上门服务,她的联系电话成了患者心中的“120”,护士李爱梅——
仁心化春雨 催开和谐花
□本报记者 张喜逢 见习记者 郭秩铭 文/图
向家属询问病人近期情况。
为病人做护理。
向同事介绍病人情况。
风雨无阻,按时上门。
    16日中午,当李爱梅拿着血压计等诊疗器械,出现在中建社区时,不少过路的居民都和她亲切打招呼:“小李子,又来给才芝检查身体了?”李爱梅一边与居民打招呼,一边快步踏入一单元楼内,“噔噔噔……噔噔噔……”楼道里清脆的脚步声,直到五楼一住户门口才停止。

    李爱梅今年43岁,在市卫生局中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部工作。为了五楼这位名叫李才芝的病人,李爱梅的脚步声已经在这个楼道里回响了10年。

    “她已经成了家人,我们已经习惯了有她”

    李才芝今年76岁,她的两儿一女常年在外工作。2002年,李才芝因病住院,后经抢救转危为安,但无法自理,需长期卧床。后来,老人又患上了肝硬化、水肿,脾脏也被摘除,靠长期输液来稳定病情,她自行前往医院输液显然不切实际。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爱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帮李才芝的老伴儿取药时,得知了老人的情况,她便把上门输液的额外工作揽了下来,这一揽就是10年。10年来,除了坚持上门为老人输液,李爱梅还会时常上门探视。

    回想这些年,李才芝的老伴儿感慨地说:“有时候,老伴儿需要去医院检查,跟爱梅一说,她就会带着护士过来帮忙,把老伴儿从5楼抬下去再送到医院。这些年,她就跟亲闺女一样贴心,要没有她,子女也不放心,我更不知道这些年怎么撑下来。”

    同样深有感触的,还有年过八旬的周藏生。20年前,他突发脑出血,而后只能卧病在床,还患了冠心病、高血压等。尽管他的女儿周玉华陪在身边,可面对父亲时常出现的气喘、呕吐等突发病情,周玉华常常不知所措。

    “我爸经常半夜发病,我第一时间能想到的人就是爱梅。虽然已不是工作时间,可爱梅一接到电话,就会叮嘱我先采取必要措施,她很快就赶过来,从没有过一句推辞。”周玉华说,“即便是平日,爱梅来给我爸检查病情、打吊瓶,也会经常忙到晚上七八点。”

    面对李爱梅的上门诊疗或者给她带来的深夜惊扰,不少病人家属都心怀愧疚,可他们也表达了同一个心声:这些事儿都是李爱梅的额外工作,可我们要不找她,又不知该麻烦谁。她已经成了家人,我们已经习惯了有她。

    1990年,李爱梅开始从事医护工作,先后任护士、护士长、护理部主任。20年里,李爱梅的护理岗位换了很多次,但有一件事未曾改变——义务前往那些身体不便、上了年纪的老病号家中,为他们量血压、输液。

    “只要拨通李爱梅的电话,心里就踏实了”

    20世纪90年代初,李爱梅的工作单位为中建二局二公司职工医院,医院当时主要为企业内部职工提供医疗服务。2006年前后,中建二局二公司职工医院改制成为中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为周边小区的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李爱梅的上门诊疗,源于1992年中建二局二公司职工医院建立的“家庭病床”制度。这项制度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工伤职工中身体不便需上门诊疗的重病病人。尽管推行一段时间后,这项制度逐渐被取消。可发现卧床病人及家属对上门诊疗的强烈需求,李爱梅决定将上门诊疗坚持下去。

    20年过去了,受李爱梅照顾的病人,从最初的20多人增加到了103人,最远的病人家住孟津县麻屯镇霍村,离得近的病人分散在黎明、王城之珠、鑫豪等居民小区。她平均每天要利用休息时间往2名病人家中跑,为了更好地帮助病人及其亲属,每次都要根据病人情况准备好医生开的药品,带上输液器具和血压计等诊疗设备。现在,一些家里有重症病人的居民,时常会慕名前来,向李爱梅求助。

    一位病人家属告诉我们,长年照顾患病亲人,心里总是希望有个依靠。而李爱梅留给他们的联系电话就是心中的“120”,“只要拨通李爱梅的电话,心里就踏实了”。

    “我不能擅自做主,要对病人负责”

    在移动通讯工具没有普及的时候,为了清楚掌握各个病人的上门检查时间,李爱梅的口袋中总会装着一个记事本,上面记录着病人的联系电话、病情、下次上门时间、需要准备的工作等。每天上班前,她都会翻看记事本,并坚持了整整12年。2004年,李爱梅有了第一部手机,她第一时间就把号码告诉那些病人亲属。

    如今,李爱梅开始借助手机的备忘提醒功能提醒自己:输入病人的上门日期,只要一到时间,手机就会发出“滴滴滴”的提示音,她就知道当天该去哪个病人家中了。

    对病人的上门服务,并非是简单的检查,有时还要面临定期为病人换胃管、尿管、抽血化验等情况,严格规范的诊疗过程尤为重要。李爱梅的同事们说,20年来,李爱梅从未因上门诊疗发生过一次矛盾纠纷。

    上门诊疗时,李爱梅除了备有专门的出诊记录本,还会和需要服务的病人签一份家庭协议书,让病人及家属清楚自己提供的服务和相关责任。病人需要使用的医疗药品,她会严格遵照医疗规范执行,时常会让医生一起前往病人家中,根据现场检查诊断的病情,来开具使用的药物。

    “对于一些病人需长期使用的药物,我可以给他们送上门,但是,病情一旦出现变化,就一定要让病人前往医院或医生上门进行检查,我不能擅自做主,要对病人负责。”李爱梅说。

    “我和病人之间的爱心和真诚,一直在相互传递”

    李爱梅的坚持也收获了病人给她带来的一次次感动,医患之间像家人一样融洽。

    李爱梅说,这么多年,她觉得最对不起儿子。她和丈夫都在医疗系统工作,尽管住的地方离单位很近,但平日里,他们很难抽出时间照顾他,孩子中午时常在外买饭吃。有一次,因接到电话急着要到医院给病人打针,匆忙中就让7岁的儿子自己在家泡方便面吃,但忘记了儿子尚小,不会烧开水。当回家看到儿子用自来水泡方便面,李爱梅感到一阵心疼。

    一些病人家属得知后,主动让她把孩子送到他们家里帮忙照顾,这样的话语令李爱梅感动不已。让李爱梅记忆犹新的是,2004年,母亲因病住院,她既要顾及工作,又要照顾母亲和上小学的孩子。这段时间,一些患者作出的举动,深深地留在了她的脑海里——

    “爱梅姐,我(病人家属)已经把孩子从学校接回我家了,孩子今天中午我来照顾,你放心忙吧。”

    “爱梅,中午别回家给你妈做病号饭了,我给你妈做好了,等会儿就给你妈送去。”

    …………

    李爱梅为病人付出的仁心,换来了病人家属对她的真心。“我和病人之间的爱心和真诚,一直在相互传递。”李爱梅说,他们就像亲人一样自然、亲近。

    现在,李爱梅的同事单瑞祥加入到了为病人上门服务的队伍里。2005年,单瑞祥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从2007年起,她就跟着李爱梅一起为病人上门服务,如今,她成长为内科的护士长,也为不少病人家属所熟悉。

    “从我进入岗位听说李姐的事情后,就被她感动。经过这5年,我才发现,人要把一件重复、繁琐的事坚持做好是那么难,将来,我想和更多的人一起这样坚持下去!”单瑞祥说。

    记者手记

    在如今医患关系微妙、复杂的背景下,医患间有时被人视为一个简单的消费、被消费的关系,以至于面对治病救人的“医术”与医者仁心的“心术”,一些医护人员常常会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至于提起医院和医生,一些人首先会感到些许的隔阂。

    然而,普通护士李爱梅用20年的坚持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意义:她视病人如亲人,常年义务上门服务,成为病人可以信赖托付的人。她的坚持也收获了感动:病人视她为亲人,在她左右为难时伸出援助之手,“就像亲人一样自然、亲近”。

    也许,改善医患关系并不难,只要我们做到将心比心。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