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我市深入开展后进村(社区)整顿工作,特别是在今年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这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突出成效。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发的第2360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上批示:河南洛阳市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年建设的经验不错,创新“两率”测评体系、分类施治解决突出问题、严格问责动真碰硬、普遍实现晋位升级。他们的经验可以介绍推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也作出批示:认真总结洛阳经验,把创先争优活动持续开展好!本报今日推出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半年前的嵩县瑶湾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特色不明显,群众满意度仅为58%,人均纯收入仅为3700元。
如今,瑶湾村悄然转变:群众满意率提升到了91.8%,人均增收7%以上。
村民朱孟臣一语中的:这都是后进村整顿带来的变化!
2010年7月以来,洛阳把后进村(社区)整顿作为全市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针对软、乱、穷、散等不同后进类型,一村(社区)一策,分类施治,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目前,全市已整顿四批次609个后进村(社区),第五批174个后进村(社区)正在有序整顿之中。总的来看,整顿后的基层党组织普遍实现晋位升级,干群关系呈现新气象,群众满意率提升22个百分点。
把脉问“病”
得知被评为后进社区的消息,老城区治安街社区党支部书记赵正涛感觉好似当头一棒。他深有感触地说,就像“温水煮蛙”,对正在发生的问题发现不了或者发现了却不认真对待,终将是死路一条。
洛阳把“找问题”列为后进村(社区)整顿的第一环,以群众满意率是否不断提升、上访率是否不断下降为衡量标准,制定“两率”测评定级方案——采取村(社区)自评、乡镇(街道)初评、县区测评、市委排名“四步走”的量化测评法,每半年开展一次“两率”测评,按照党组织总数5%的比例进行倒排,确定后进村(社区)。村级组织满意率必须由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或者全体村民参加进行测评,群众信访率由信访部门根据掌握的年度内该村信访量和信访问题解决情况综合确定,整顿名单及时在《洛阳日报》等媒体上公示。
确定名单后,市委组织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通过走访党员和村(居)民代表、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箱等方式,查找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逐个支部建立党建工作台账。然后,由组织部门牵头整顿班子战斗力不强的软村,由纪检、民政组织部门牵头治理村事管理混乱的散村,由政法部门牵头整治社会治安不稳定的乱村,由涉农、经济部门扶持经济发展滞后的穷村。同时,市、县、乡三级选派熟悉农村工作、综合素质高的机关党员干部到后进村担任第一书记,抽调得力人员成立驻村(社区)工作组,一村(社区)一策解决问题,推动“后进变先进,先进向前进”。
“软”村变“硬”
牛牵鼻子马抓鬃。伊川县白元乡魏寨村因村“两委”班子不健全,党员干部致富带富能力弱,被评为第四批后进村。为甩掉“后进”帽子,伊川用了“四步走”工作法,每一步都落脚在建强班子上。
第一步“派”——选派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志发任魏寨村第一书记,坚持每周驻村工作不少于5天。第二步“访”——组织包村帮扶单位人员、乡镇机关包村干部及全村党员干部开展“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大走访工作,向群众送一封公开信、发一张明白卡,收集各类意见建议和热点难点问题。第三步“分”——按照党员的性格特点和能力特长,把全村23名党员分成4个组,即参政议事组、富民工程组、治安联防组、民事调解组,使党员作用发挥最大化。第四步“诺”——开展“我承诺,你监督”活动,将村“两委”干部职责分工和承诺事项公开,设立监督电话和群众意见箱,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实行党员挂牌到户制度,调动党员参与村务的积极性。
四步走完,魏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级班子战斗力明显增强。今年3月以来,伊川县、乡、村先后投资10多万元新建了文化活动广场,整修了村部;对东大渠进行清淤,实现直灌、提灌小麦千余亩;规划连片种植烟叶600余亩,中药材100余亩;发展养猪专业户6户、养鸡户8户;新发展两名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和致富能手为党员,党组织活力明显增强。
在前四批后进村(社区)整顿活动中,洛阳共调整后进村党组织书记185人,调整村“两委”成员314人。今年上半年,县乡两级分别举办培训班662场次,培训党员干部群众3.6万余人次。同时,对支部书记公开承诺的884项工作目标张榜公布,接受党员群众评议。伊川等县(市)还下派副科、正科级干部到后进村任第一书记,整顿效果更明显。栾川县赤土店镇赤土店村的马红旗通过“两推一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主动加强村“两委”班子沟通,定期召开班子谈心会、交流会,明晰发展思路,硬起手腕抓建设。上半年先后完成3座桥梁、2处人工湿地和2000米堰坝的修复工程,发展禽畜养殖项目4个。群众都说,有了主心骨,村子就有了希望。
“穷”村致富
给钱给物不如给条“致富路”,给金给银不如给个“聚宝盆”。
偃师市翟镇镇田北村在有关部门的“三帮”计划推动下,走上了一条“土”里刨金的致富路。
一帮技术指导科技带富——聘请洛阳农科所专家到村里集中授课,讲解土豆种植知识和病虫害防治知识;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组织农户观看农业科技讲座;把农业局定为帮扶单位,到田间地头指导种植户科学管理。二帮协调土地规模增效——翟镇镇派工作组,为群众提供土地流转服务,引导农户新发展土豆种植400多亩,规模种植8亩以上的农户占全村的70%。三帮改善设施助力发展——争取资金近5万元硬化道路600米;安装地磅,建设土豆专业市场,形成产销基地;由农业局支持,改善农用设施条件,为土豆产业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目前,该村群众已普遍掌握了土豆、热白菜、糯玉米一年三季种植技术,亩纯收入达8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去年的3340元上升为5600元。年底前,该村计划在周边村再发展土豆100余亩。
不怕穷,就怕停。上半年以来,针对因“穷”后进的村,洛阳市整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扶贫、新农村建设等资金,切实解决后进村少资金、缺项目、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全市各级有关部门与后进村(社区)结成帮扶对子,帮扶单位立足自身优势,送资金、送项目、送信息、送技术,办理惠民实事1500余件次,为后进村(社区)发展特色产业项目288个,带动2万余名群众增收。目前,全市共有142个后进村制定或更新了发展计划,新上项目143个,发展特色产业154个,帮助村集体增收1320多万元,惠及12万余户群众。
本文开头提到的嵩县瑶湾村,在整顿中找到了“聚宝盆”——引资8000万元建起的育肥、屠宰、加工一条龙的黄牛育肥中心,存栏规模5000头,现已试营业。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