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谊认为,教育皇子不能像秦朝末年赵高教导秦二世胡亥那样,让胡亥以严刑酷狱治国,以至于胡亥把杀人视为割茅草。 绘图 李玉明 |
|
成语词典
【成语】草菅人命
【人物】贾谊 胡亥
【释义】菅,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视人命为草芥,指当权者滥杀无辜。
【出处】《汉书·贾谊传》:梁太傅贾谊上疏(汉文帝)曰:“及秦而不然。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1 贾生才调更无伦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他自小聪慧好学,博览群书,18岁时就因撰著文章而闻名于河南郡。22岁时,他受廷尉(最高司法长官)吴公举荐,被汉文帝任命为博士(供皇帝咨询的官员)。
贾谊学识渊博、敢想敢说,对汉文帝的提问总是对答如流,有理有据,一年内便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议论政事官员)。此后,贾谊提出建议,倡导改革,如著名的《论积贮疏》。他指出当时社会上的“背本趋末”(弃农经商)和“淫侈之风,日日以长”现象对统治者不利,主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贮备,预防饥荒,以达到安百姓治天下、巩固汉王朝统治的目的。
贾谊还帮助汉文帝修改和制定了许多政策和法令,建议遣送诸侯离开京城到自己的封地,因而得罪了一些功臣元老。当汉文帝提出将贾谊升至更高的职位时,遇到来自朝堂上的重重阻力。最终,贾谊被贬到离京城数千里之遥的长沙。他在长沙写下著名的《吊屈原赋》,以表达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
2 出任太傅发宏论
公元前173年,汉文帝想念贾谊,把他从长沙召回京城。
由于他人作梗,汉文帝并没有对贾谊委以重任,只是把他分派到梁怀王那里去当太傅。梁怀王刘揖,又名刘胜,是汉文帝最喜爱的小儿子,将来有继承皇位的可能。因此,这一任命对贾谊来说虽算不上升迁,也显示了汉文帝对他的足够重视。
对于汉文帝让他好好教育梁怀王的嘱托,贾谊发了一通议论。他说:“及秦而不然。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意思是:辅导皇子,教他读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能像秦朝末年赵高教导秦二世胡亥那样,让胡亥以严刑酷狱治国。胡亥所学的不是杀头割鼻子,就是满门抄斩,所以,他一当上皇帝,就乱杀人。他把杀人视为割茅草,把人命不当回事。这难道是因为胡亥生来就坏吗?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教导他的人没有引导他走上正道。成语“草菅人命”由此而来。
3 贤臣早逝史留名
除了就育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贾谊还向汉文帝呈上了著名的《治安策》(也叫《陈政事疏》),提出“疏者必危,亲者必乱”,还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针,即在原有的诸侯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诸侯,从而分散削弱他们的力量。此外,贾谊还通过《治安策》对其他政治问题以及经济、军事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贾谊担任太傅后,悉心教导刘揖。公元前169年,刘揖骑马摔死了。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忧郁。尽管如此,他还是以国事为重,为汉文帝出谋献策。次年,贾谊在忧郁中去世,年仅33岁。
贾谊一生,虽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但他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建议,还是对国家发展起到一定作用。贾谊的主张,不仅在汉文帝当政时起了作用,而且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
贾谊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被载入史册。他对教育的精彩论述也就此留传了下来,“草菅人命”后来也被人们用来形容当权者滥杀无辜的凶残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