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华
作者:丘吉尔
简介:本书记述了1939年9月3日至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为了掩人耳目,在各国斡旋,并发动了吞并中欧和北欧等国家的一系列准备活动,从而为德国最终展开对法国和英国的入侵作了铺垫。作者详述了波兰的覆灭、法国前线的战况以及北欧国家惨遭蹂躏等事件,对战争初期由于纳粹德国的“横行霸道”而弥漫在欧洲上空的阴霾进行了透彻的描述,让读者体会“晦暗不明的战争”实景。
在翻看丘吉尔这本《晦暗不明的战争》时,我忽然忆起大学泡在图书馆的时光,那些岁月那些人串起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图景。还记得,从书架上看到丘吉尔这个名字时的激动和兴奋。
我必须承认,丘吉尔对二战初期战争情景的描述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诚然,任何一个高明的将帅,都不能准确地预测战争的走向,所以,战争是“晦暗不明”的。然而,“晦暗不明”这个词更像是描述生活。
生活的点点滴滴似乎也是“晦暗不明”地进行着,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很清晰地预测未来。“法国的军队并没有对德国展开进攻。他们的动员已经完成,他们在整个前线虽保持接触,却按兵不动。德国人除了空中侦察以外,没有对英国采取任何其他空中行动;同时,对法国也没有空袭。法国政府要求我们暂时不要空袭德国,认为这会引起德国对他们尚未设防的军火工厂进行报复”。伟大如丘吉尔也只能这样靠推测来预测未来战事的发展。
拿二战来说,依丘吉尔之意,如果在希特勒野心初露时,英法以一种强硬的做法来予以警告或者打击,或许历史会改变。对于很多被单纯的表象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而言,除了它们在当前有空间关系之外,它们的发生发展并不完全是孤立的。
同理,要考查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个体,我们都必须问,其他的个体是如何“客观地”把我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量的,任何畸形的单个展示都无法掩盖最真实的自身。
与“那样一个时刻的人”相较,“位于自己整个生命历史的人”显然更重要,因为我们的一生是由形式各异的那样时刻所组成的一条历史路径,你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一旦选定,你将必须一直在那样的环境中长久地坚持。我的担忧是,如果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总是想方设法将自己的行为遮掩或放大,失去了生活的真实,那么留下的可能只是“晦暗不明”的空洞。
这是一部我大学时代就曾为之痴迷的作品。难能可贵的是,这个新版本不仅没有浇灭我的点点回忆,而且还让我有一种欣喜,欣喜于能在这样一个秋意渐浓的日子,捧读一本承载着青春回忆的作品,如秋日暖阳给予众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