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忙扛锄头,农闲拿画笔。在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一个6000人的村子,几乎每位农民农闲时都从事着一份相同的“副业”——用原本拿锄头的手,画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牡丹画。
作为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典型代表,平乐农民画师“小牡丹”画出了“大产业”,叫响了“平乐农民牡丹画”品牌。如今,平乐人又有了新的目标——力争用3年时间,把平乐建成全国牡丹画产业基地。
“一幅画一亩粮,手握画笔奔小康”
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位于“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以北7公里处,因东汉明帝为迎接西域使者入贡飞廉、铜马筑“平乐观”而得名。平乐农民牡丹画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70多名专业农民牡丹画家、600多名书画爱好者、年创作牡丹画15万多幅的“中国牡丹画第一村”。
昨日一大早,当我们走进平乐村时,看到宽阔的街道两边,牡丹画铺一间挨着一间。随意走进一家店铺,看到一位农民打扮的画师,正手拿毛笔,在桌上的宣纸上画画点点,不一会儿,一幅墨彩牡丹便跃然纸上。
说起平乐牡丹画,郭泰安是当之无愧的“鼻祖”。郭泰安毕业于洛阳师范专科学校(现洛阳师范学院)美术系,是土生土长的平乐人,画牡丹很有一手。
20世纪80年代,郭泰安借助牡丹花会(今牡丹文化节)平台,展销自己的牡丹画,销路很好,收入也很高。
郭泰安的成功,在平乐村引起了巨大震动,村民纷纷师从他学画牡丹。
今年45岁的孙红霞30岁学画,是郭泰安最得意的弟子之一。“牡丹画撑起了平乐农民致富的一片天。”她说,20世纪80年代,平乐农民牡丹画就能卖到3块钱一幅。如今,少说也能卖到一二百块钱,多的能卖到几千元。当地流传着一句很有名的打油诗:“一幅画一亩粮,手握画笔奔小康。”
“背着画出去卖的时代过去了”
平乐农民牡丹画发展之初,由于市场没有打开,除部分上门收购外,其余完全是靠“背着画出去卖的”。
现任洛阳平乐牡丹书画院秘书长、推介中心主任郭朋德,就是最初“背着画出去卖的”人之一。他也是土生土长的平乐人,当过8年兵,爱好篮球、拳击、唱歌、书法、绘画等,堪称一位地地道道农民“外交家”。
作为平乐农民牡丹画的首批“推销人”,郭朋德采取的基本路数是以较低的价格买进平乐画师的牡丹画,然后到外地以适当的价格卖出。“由于价格普遍较低,平乐牡丹画在外面很有市场。”郭朋德指着自己积攒下来的几打火车票说。
时至今日,一次卖牡丹画的经历仍让他记忆犹新。那是20世纪末,有一天他接到唐山一位客户的电话,说很喜欢平乐的牡丹画,让他送去3幅。
于是,郭朋德很快便带着几十幅画赶到唐山。当时,对方正在吃饭,他就在饭店大厅把几十幅画一一打开供对方挑拣。
卖了画,吃了饭,郭朋德自然很高兴。“可过后一想,不对呀,为什么我不能只拿3幅画给他?”郭朋德说,近年来,随着平乐农民牡丹画产业的不断壮大,“背着画出去卖的时代过去了”。平乐人必须改变观念,加大宣传力度,进而在全国叫响“平乐农民牡丹画”品牌。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