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中环一家书店展示订购莫言书籍的广告。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出,国内立刻掀起了“莫言热”,大家涌向书店抢书或者网络下单,多地出现一书难求的局面。 (新华社发) |
|
莫言:“莫言热”不会超过一个月
莫言在昨日接受新华社记者的专访时表示,向媒体公开前20分钟,瑞典文学院的常务秘书给他打了个电话,通知他得奖的消息。而在此之前,他本人对此并没有太多的期待,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件希望很渺茫的事情。
谈及获奖的影响,莫言认为,得奖会在一段时间内让世界的目光更多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应该会发挥一些比较积极的作用。但这个作用也不可高估,因为文学是一个相对落寞的领域,不可能像电影或其他的媒体,能够吸引那么广大的观众。
对于中国社会对文学的疏离,莫言认为,严肃的文学作品不可能是热闹的,如果它特别热闹,它就不是特别正常。小说永远不会消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的审美功能是别的艺术作品所不能代替的。语言的魅力,是永远不会消亡的。谈及因为获奖而掀起的“莫言热”,莫言估计,这股热潮“有一个月就会过去,甚至更短,然后一切又回归正常”。
莫言的不少作品都拍成电影,并被大众熟知。谈及这些电影对创作的影响,莫言说,电影和文学,实际上是一对互相依赖的关系。好的小说、好的文学作品是好电影的基础。而如果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很成功,也会扩大这部小说的影响,也会提高原作者的知名度。《红高粱》当年被张艺谋改编,第一次获得国际上A级电影节大奖,反过来也提高了我的知名度,扩大了《红高粱》这部小说的影响力。
当被问及奖金的使用时,莫言笑称:“准备在北京买套房子,大房子,后来有人提醒我说也买不了多大的房子,5万多元一平方米,750万元也就是120平方米。”
莫言作品获各方赞誉
德国《焦点》杂志网络版介绍,莫言是中国当代最成功作家之一,笔下描绘了普通人的命运。
法国媒体从各个侧面介绍莫言的生平,探讨他的写作风格与成功奥秘。法新社称赞莫言以现实主义风格刻画了中国包括日本侵华、文革等重大历史变迁,表现了对故土的眷恋。 《费加罗报》文章回顾了莫言的成长经历。对那些还不熟悉莫言的法国读者,《快报》周刊推荐了5部莫言作品:《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酒国》《檀香刑》和《蛙》。
现年85岁的德国知名作家瓦尔泽点评莫言的作品称“将中国的抗日战争等历史如此确切地呈现,令人印象深刻”。
德国书评家舍克说:“文学的苍穹又出现了一颗新星……这是一位将陪伴我们的作家。”
莫言作品的法文译者说,莫言作品中有18部已被译成法文。很早与莫言建立合作关系的法国出版社主编萨斯图尔内说,法国编辑很早就认识到莫言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密切关注诺贝尔文学奖竞争的日本各大媒体和民众对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惜败难掩惋惜之情,不过许多日本网民认为莫言获奖实至名归,并纷纷发帖对此表示祝贺,不少网民还表示了对莫言作品的兴趣。
日本各大平面媒体和电视台也在第一时间对莫言获奖进行了报道。
世界最大书展刮起“莫言旋风”
在世界最大图书博览会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莫言获奖的消息传来,与他相关的人和物迅即成为关注的焦点。
其作品《檀香刑》的德语版译者、德国人白嘉琳意外成了当天的“明星”,白嘉琳所属德国出版社的展台上,《檀香刑》德语版瞬间成了抢手货。
出版莫言作品的德国出版社都很兴奋。有一家出版了《红高粱家族》等4部莫言作品的出版社,立刻张贴出莫言肖像。
书展主席博斯也成为记者寻找的对象,因为他在中国为主宾国的2009年书展上曾表示,在很多西方评论家眼中,莫言是有希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新作《我们的荆轲》将于下周问世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新作也是首部剧作集《我们的荆轲》将于下周由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推出,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该书收录了莫言的三个剧本《我们的荆轲》《霸王别姬》《锅炉工的妻子》。其中,《我们的荆轲》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解读了“荆轲刺秦”的故事和那个时代的历史。剧中,荆轲刺秦是出于希望一举成名的心态,而非舍生取义的侠义精神。该剧去年夏天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首都剧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首轮演出。
莫言的最新文集也将于本月底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文集包括莫言长篇系列11本、中篇系列3本、短篇系列3本、文论集2本、散文集1本,其中包括《我们的荆轲》。莫言文集的精装版将由北京联合出版社于今年年底推出。
(本组稿件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