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在采摘红提。 |
|
■往事如烟
近年来,孟津县常袋镇因红提闻名于世。相传“常袋”之名,与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与杜康之间的一段美酒之约有关。
刘伶嗜酒如命,便与杜康约定:上好美酒款待,若醉,则按照杜康要求付酒钱,若不醉则分文不付。推杯换盏之后,刘伶却毫无醉意,于是欣然回家。没想到回家路上,山风吹来,刘伶醉意大发,卧倒不醒。三日后,家人以为其醉死,遂择日下葬。
三年之后,杜康来到刘伶家讨要酒钱,并劝说刘伶家人开棺。说来稀奇,只见刘伶面色红润,遇阳光眼睛微睁,竟然起死回生。刘伶赞叹杜康所酿为好酒,表示愿赌服输。杜康要求其将自己所带小布袋装满粮食来抵酒钱,谁知粮仓已尽,袋仍未满——原来这是一条仙袋。
后来,杜康将此仙袋送给同为酿酒高手的舅父,舅父从此便有了吃不完的粮食。因为仙袋很长,故后人把其舅父所居的地方称为“长袋”,后改为“常袋”。
■人文自然
常袋镇位于孟津县西南,全镇辖19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有3.2万人,总面积56平方公里,多为丘陵地。此地古时为洛阳西北的屏障,清康熙年间,洛阳地图便有记载。
常袋镇紧邻小浪底专用线,交通发达。目前,该县已形成以机械、铸造、化工、电子、耐火材料等行业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红提种植、奶牛养殖、烟叶生产、大粒樱桃种植四项重点农业初具规模。
其中,常袋红提最为盛产的是半坡村。该村位于镇政府南3公里处,曾因村中一庵获名“龙泉庵村”,后改为“半坡”,然而村中地势平坦,村民很难说出这一村名的由来。该村以郭姓为主,相传是郭子仪的后代。
■今日半坡村
“在种红提之前,半坡村曾以桃子好吃出名。”半坡村村支书郭九师说,1999年,在乡党组织的号召下,村里从山东引进红提,首次播种百余亩。半坡村为褐色土质,日照充足加上完善的喷灌设施,为红提落户提供良好条件。
隔年,红提成熟,汁多、味甜、个大,一上市就打开了销路。“当时普通葡萄每公斤约2元,而红提每公斤竟卖到20元。”郭九师说,村民纷纷加入种植队伍。
作为高档水果,红提对种植、管理等方面要求较高。为了更好地发展,村里集零为整,引进专业公司,统一种植管理。2002年,半坡村的红提种植面积扩大到600亩,逐渐带动周边的小崔沟、武家湾、后楼等村种植红提。经过十几年发展,目前,半坡村及周边村共建立红提园区16个,形成常袋红提种植基地面积达3000亩,年产量超50万公斤。基地每年举办洛阳常袋红提采摘节,该活动已成为河洛文化节的亮点之一。
日前,我们来到位于半坡村的洛阳琦梦生态科技示范园,串串红提长势良好。“采摘节期间,园子每天迎来四五百名游客,节假日更多。”示范园总经理杨通子说,通过土地流转,目前园区种植面积达300亩,年可产优质红提15万公斤。为了丰富采摘内容,园内还种植了樱桃、石榴、柿子、丝瓜、葫芦等蔬果。游人不仅可以采摘游玩,还可以吃在农家餐厅,住在农家宾馆,感受乡村生活。
“每年这个时候,红提的订单特别多”。据杨通子介绍,红提采摘从7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底,订单或团购销售量约占园区产量的2/3;其他则销往洛阳、郑州、濮阳、焦作等地,一般零售价为每公斤20元;部分红提经过储藏保鲜,在春节期间上市,售价每公斤约30元。
规范的公司化运作,精准的观光游定位,畅通的销路,使常袋红提发展迅速。如今,常袋镇的红提园基本统一加入了常袋红提葡萄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有些园区建立起农家乐,注册了商标品牌,并通过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为了延长产业链,他们还推出红提酒等附加产品。
常袋红提不仅使经营者富起来,还带动了村民就业。目前,仅半坡村就解决村民就业600多人,人均年收入近万元。
除了红提园,半坡村还有企业27家。企业涉及机械加工制造、饲料生产等多个领域,共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700多个,村民月收入近2000元。
见习记者 武怡晗 记者 石蕴璞
通讯员 郑占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