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建筑效果图 | |
公元688年,武则天力排众议,毅然拆除东都洛阳宫正殿——乾元殿(隋时称乾阳殿),在其基址上建明堂。明堂建在巨大台基上,高294尺(约86米)。公元695年,武则天又命人在明堂北侧建天堂。天堂高约150米,内贮巨大佛像。
明堂、天堂代表了盛唐建筑的最高水平。如今,这里已成为重要的古遗址保护区。在原址上建设的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已于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部分对外开放,让市民和游客得以“梦回大唐”。
1 看着遗址公园一天天变样,总想过来瞅瞅
昨日,在位于定鼎路与中州路交叉口东北角繁华闹市区、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正式开放的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几位老人正在广场上下棋、聊天。不远处,几个孩童正追逐嬉戏。
这里,曾是武则天时期的标志性建筑——明堂、天堂所在地。明堂,又名万象神宫,修建于公元688年,上下三层,下层为平面正方形,中层为12边形,上层为24边形,中、上层均为圆顶,是武则天办公的地方;天堂,又名通天浮屠,修建于公元695年,上下五层,是武则天礼佛的地方。
2005年,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大遗址库。该公园位于中州中路以北、定鼎路以东,占地10.59公顷,主要展示武周时期的明堂、天堂,宋代太极殿遗址以及隋、唐、宋三代的廊坊殿遗址等。
自此,该遗址公园建设以每年一大步的速度稳步推进:2007年,隋唐洛阳城明堂遗址正式现场发掘;2010年6月,明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正式开工;2011年年底,天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正式开工;2012年4月,新明堂正式对外开放……
正在广场附近游玩的市民孙玉卿说:“看着这里一天天变着样,总忍不住想过来瞅瞅。”
走进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我们遇到来自北京的游客马改德。马改德今年60多岁,是一名退休语文老师,喜欢文学和历史。这次来洛阳,是专程来探寻古都洛阳的文化味儿的。
他说,作为中华文明的“原点”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有无数的故事曾在这里上演。但遗憾的是,这些故事多在书本中或埋藏于地下,缺乏“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
马改德一语道破了洛阳的“短板”。
为改变这种状况,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明堂保护展示工程首先进行了有益尝试——我们看到,在明堂里,除传统的展示方式外,还最大限度地运用了声、光、电等现代技术。
“除弧形影院和3D全景电影外,复原‘通天柱’,也是明堂保护展示的重要一环。”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负责人衣如钢说,尽管“通天柱”已经不复存在,但为了让游客亲身感受它的雄伟,工程采用了特殊的电解质调光玻璃。该玻璃通电后,将投射出80余米高的“通天柱”影像,使观众犹如回到大唐,感受盛世神都的风采。
2 文物资源开发,要“有看头、能消费、成产业”
作为我国大遗址分布最集中的片区之一,我市共有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宜阳韩城遗址和邙山陵墓群等7处大遗址,被国家列入“十二五”期间重点保护的大遗址库,在国家大遗址保护工作中占据着突出地位,也承担着艰巨的任务。
通过近几年的尝试和探索,我市在大遗址保护理念和展示方式上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一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原则,最大限度保护大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二是坚持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原则。适度超前是制订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序推进是规划落实的有效保证。三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原则。区分轻重缓急,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对于保护和发展矛盾突出的项目,优先实施。
“对于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关键是‘要有看头、能消费、成产业’。”市文物管理局局长刘德胜说,要搞好大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让游客“看得见”;要进行深度的文化挖掘,变文化资源为能消费的产品,让游客“能消费”。同时,要将分散的文物点“连成线、织成片、成产业”。
3 “大隋唐”景区建设如火如荼
通过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我市又创造了一个文物保护与开发的“洛阳模式”——将文物保护与城市形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完善服务功能,把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社会服务优势,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生活。
“保护文化遗址,必须创新理念,展示方式也要力争多样化。”刘德胜说,要主动吸纳国内外最新成果,把文化遗产保护与旧城改造、旅游发展、文化产业和民生改善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和谐共赢,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健康发展。
眼下,“扩大版”的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一区一轴一带”项目正在实施。其中,“一区”即隋唐城宫城区,占地约108万平方米,包括应天门、明堂、天堂、太极殿等重要建筑遗址以及宫城城墙、城门、九洲池遗址等;“一轴”即隋唐洛阳城中轴线,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包括定鼎门、天街、天津桥、天枢、端门、龙光门以及南城墙等标志性建筑遗址;“一带”则南北宽约300米,东西长约7200米,由南城墙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和四方馆群等组成。
相关链接
2011年3月,我市正式启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攻坚战,与项目建设、经济转型、机制转换、城建提升、民生改善、环境创优并称“六加一”攻坚战。
今年3月,我市正式出台《洛阳市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行动方案》,提出用10年时间,把我市打造成历史文化彰显、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宜居宜游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世界级古都文化休闲目的地。
同时,该方案还提出了我市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八大旅游行动计划”,即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品牌行动、打造四大特色城市行动、十大旅游景区建设与提升行动、全方位旅游营销行动、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行动、推进产业融合行动、全面优化旅游环境行动等。
按照高起点定位、高水平策划、大手笔运作的思路,我市还精心谋划了21个重点文化示范带动项目。目前,这些项目正有序推进,我市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正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