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感言
顾全大局,抛家舍业;甘于奉献,不甘落后。淅川的移民精神承载着中原厚土千百年来的大情大爱,大义大善。
“后移民时代”的淅川,既要坚守“一泓清水北上”的庄严承诺,也要关注民生,不让父老乡亲们受穷。
致力水清民富,淅川找到了生态经济富民之路。
走这条路,是形势“逼”出来的现实选择、“转”出来的创新机遇,也是淅川遵循发展规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生动探索。
用牺牲农业和粮食换GDP的路子不能走,用污染损害生态和环境的路更不能走。淅川的实践表明,科学发展是协调发展,科学发展是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要走好这条路,必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两不牺牲”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考题。淅川“转”中求变、抓机遇、勇创新的探索可资借鉴。
一泓碧水,京津“水缸”。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与核心水源区,作为“全国第一移民大县”,淅川肩负着党和国家的重托,凝聚着国人关切的目光。
这里曾是“一脚踏出四两油,一收十年粮不愁”的富庶之地。为了修建丹江口水库,为了南水北调的国家利益,先后有40万淅川百姓惜别骨肉亲朋,毅然迁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故土,远赴他乡。亲切的家园、万顷的良田和着不舍的目光,一起消融在丹江碧水中。
舍小家为国家,淅川人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移民史,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移民精神。“后移民时代”的淅川,面临着水清、民富的双重“考题”。
是考题也是难题。
2014年起,每年要保证百亿立方米的丹江水源源北上,惠及一亿多沿线人民,谈何容易;
地处秦岭余脉,降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库区生态十分脆弱;
身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境内10万余新老移民、5.3万半岛农民和环库区20余万农民,仍然依赖岗丘薄地从事传统农耕。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