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日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他的作品便广受热捧,无论实体书店还是网络电商均出现了一书难求的局面。然而,“莫言热”的背后却是年人均仅4.3本的阅读量。
那么,“莫言热”仅是一时风潮还是改变的契机?其能否让人们在充斥着网络和电视的时代中重新找回灯下阅读的温暖?
1 莫言作品被抢购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出,民众便将兴奋自豪之情迅速转化为购书热潮。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的实体书店均一书难求。
山西省图书大厦文学专区的工作人员张玲说,12日上午,书店内库存的几十本莫言作品售罄,这两天不断有读者前来购买,预订量已有近百本。
在太原工作的贾永生说,自己从没看过莫言的书,对莫言也不甚了解,听到莫言获奖的消息后就想买本他的书看看。
不仅是在实体书店,网络上也掀起了空前的“莫言热”。记者登录国内几大电商网站看到,不少网站均推出了莫言专题,但大部分书都处于缺货状态。在当当网新书热卖榜上,莫言的新版《丰乳肥臀》位列第一。
淘宝网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1日20时到12日8时,买家在12小时内疯狂下单2600多笔,长篇小说《蛙》、《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分列前三位。很多作品被卖光,卖家纷纷打出预售的旗号。
2 不可忽视的“阅读危机”
在莫言作品获热捧的背后,不可忽视的却是中国民众的“阅读危机”。
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以及以色列的60本,成为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其中,50.7%的受访国民自认阅读量少,只有不到10%的国民认为自己阅读量比较多。
记者在山西省图书大厦随机采访了几个购书者。来自山西省贸易学校的学生说,他们以前从未听说过莫言,平时只看与自己学业有关的书,没有文学阅读的习惯,读的文学经典很少。今年23岁的小祁正在翻阅一本关于销售技巧的书,作为一名汽车销售人员,他说:“以前上学的时候也会看一些文学作品,现在工作了,反而不知道该看什么了,只能看一些对自己工作有帮助的书。”
“从传统上说,阅读一直停留在精英层面,没有形成全民阅读的传统。加之信息接收方式的多元化、生活节奏变快、自主支配时间减少、人心浮躁等原因,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山西省社科院山西人文资源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马志超说。
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国人的“阅读危机”还表现为阅读的功利化。他说:“升学和就业成了国民教育的主要追求,学生就形成‘有用的书就读,无用的书不读’的功利阅读观。这样是把读书当成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不是对读书本身感兴趣。”
3 “莫言热”能否掀起“读书热”
黄灯卷帘,时光深处,品一杯香茗,读一本好书。在“阅读危机”的时代,这样的温馨场景已不多见。那么,“莫言热”能带动国人重拾这份温馨吗?
“‘莫言热’可能影响一些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认识和评价。但是,是否由此推动中国人形成读书热不好说,我想会有用,然而也有限。”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程金城说。
程金城认为,有的人买书是为了认识莫言及其创作,有的人买书是因为这是“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的人也许从此发愤读书,有的人也许只是赶了一种时尚。
“中国当前处在社会转型阶段,‘忙于各种事情而无暇阅读’是一部分人阅读量少的原因。”程金城说,一个人的阅读量还与他对阅读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相关,如果认为阅读与自己的生存状况关系不大,或者阅读反而会影响生存状况的改善,当然就没有阅读的需求和积极性。
程金城还认为,人生观念和生存方式等因素也会影响阅读量。有些人宁可挤时间打麻将、斗地主也不去阅读,因为他们认为阅读不好玩,还比较费脑子,也没有什么现实效益。
“只有阅读成为自觉需要和主动行为时,阅读量才能大,‘好读书’也才能成为社会风气和人的内在格调与品味。”程金城说。
马志超认为,读书不要总抱有功利心态,要保证一定的时间和数量。读书不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莫言这样的作家,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