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一手”主导秸秆变废为宝
“一手”宏观调控保驾护航
马岭村:兵家必争要塞地 特色农业果香甜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10 月 19 日 星期    【打印】  
“一手”主导秸秆变废为宝
“一手”宏观调控保驾护航
“看不见的手”是市场调节,“看得见的手”是政府调控
“两手”联合才能真正让秸秆综合利用实现产业化、多元化
采集
储藏
沼气池
制肥厂
    核心提示

    以往,吃不成、用不成的秸秆是“三夏”、“三秋”让人们头疼的一件事儿。近年来,我市坚持“疏堵结合”的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总体思路,还田率逐步提高,青贮规模日益扩大,综合利用企业多点开花,但秸秆综合利用仍存瓶颈。业内人士表示,秸秆综合利用仍需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联合发力,方能实现多方共赢。

    眼下,“三秋”正紧,“焚烧秸秆可耻、综合利用光荣”等表意直白的禁烧标语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

    “疏堵结合”是我市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总体思路。所谓“堵”即禁,“疏”则是综合利用。近年来,随着市场对秸秆的回收开发和政府扶持力度的逐年加大,秸秆发电、酿制酒精、发酵制沼气等综合利用项目呈现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

    尽管每年仍有不同程度的点火冒烟情况出现,但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助推之下,秸秆禁烧的“疏”和“堵”之间的力量对比正慢慢发生着变化,工作的重点逐步由“堵”变“疏”。

    1 传统秸秆利用方式持续发力

    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尚未出现之前,秸秆还田和秸秆青贮是秸秆利用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秸秆禁烧难题的一把利剑。

    市农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保护性耕作是通过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机械化作业方式,使玉米等农作物通过秸秆全部还田,有效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大风扬尘等现象发生,提高空气质量。同时,此方法起到固土保墒作用,等到秸秆腐化后,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缓解土壤日益板结硬化。

    从2003年起,我市引进保护性耕作技术以来,经过八年试验、示范和推广,我市保护性耕作规模日益扩大。今年,全市180万亩的玉米秸秆可就地实现秸秆还田,还田率约占“三秋”玉米秸秆总量的70%。

    近年来,随着我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奶制品的需求量急剧增长。我市围绕奶业倍增工程,奶牛养殖项目和秸秆青贮量随之迅猛增加。目前,全市规模养殖企业建设青贮池2700多个,青贮池总容量达220万立方米,可解决全市近100万亩玉米秸秆综合利用问题。

    以偃师慧泉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拥有800多头奶牛,单是1.5万立方米的秸秆青贮池就有3个。据公司负责人介绍,今年“三秋”青贮玉米秸秆达1万吨。

    2 “看不见的手”主导秸秆变废为宝

    市场用它的指挥棒让秸秆的地位悄然发生变化,秸秆不再是农业版图上的“弱势群体”,秸秆从单一的利用渠道中解放出来。今年以来,我市秸秆发酵生产沼气、秸秆酿制酒精、秸秆生产有机肥等项目投产运营。

    综合企业的落地生根,是缘于我市“三夏”、“三秋”生产秸秆存量大,且成本极低;秸秆加工后产出的沼气、酒精、有机肥等产品都属高附加值商品,加之政策扶持力度大,秸秆综合利用形势乐观。

    ■亮点一 秸秆制沼气

    “三秋”生产进入关键时期,在伊川县彭婆镇朱村工业集聚区内,新豫能源公司成了各乡镇竞相合作的对象。该公司利用废弃秸秆生产沼气,再利用沼渣生产有机肥料,每年能消耗15万吨秸秆,年产沼气1800万立方米。

    记者在该公司看到,5个直径25米的巨型发酵池有序排列,每天能消耗120吨秸秆,生产沼气3000立方米。

    “以公司为圆心,周围30公里内的所有秸秆都能消耗完。秸秆运输、秸秆初期加工等多个环节,还能为周边村民提供8万个工作岗位。”总经理宋克强说。

    伊川县朱村工业集聚区内多家金属冶炼和工业企业对沼气的需求量十分可观,新豫能源公司的生产总量还远不能满足需求。最近,宋克强正筹建新厂。

    ■亮点二 秸秆生产乙醇

    今秋刚刚投产的孟津县光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市第一家利用秸秆类农作物替代粮食酿造乙醇的企业。今年,该公司在孟津送庄流转土地1500亩,种植秸秆类作物。同时,周边5000亩的废弃玉米秸秆都可消耗利用。

    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秸秆在转化制成乙醇后,遗留的酒糟也是一条酒糟高质蛋白饲料的生产线,发酵后的酒糟是上好的奶牛饲料,基本实现把秸秆“吃干榨净”。

    ■亮点三 秸秆生产有机肥

    钾肥、磷肥、氮肥等化学肥料大家可能耳熟能详,但用秸秆制成的有机二氧化碳肥料可能并不为人所知。在孟津金穗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的厂房里,经过发酵、粉碎、秘制、烘干等工序装袋的秸秆二氧化碳有机肥有序堆放,正等待销售商上门取货。

    “别小瞧这些用秸秆制成的肥料,照样能卖个好价钱。”该公司总工程师王同庆说,一袋和普通尿素袋子大小的二氧化碳有机肥能卖到60元以上。

    秸秆二氧化碳有机肥可有效提升田间二氧化碳含量,加快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产量19.9%至37.6%,品质可提升10.6%。

    从9月下旬起,该公司便开始秣马厉兵,在公司附近乡镇设立秸秆收购点,今年收购规模将达30万吨。

    3 综合利用仍存瓶颈

    市场的调解使秸秆利用逐步实现多元化、产业化、现代化,整体呈现常规处理方式和新型利用方式并存的形势。但在记者走访调查时发现,我市目前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仍有瓶颈。

    ■瓶颈一 秸秆综合利用企业规模有限

    尽管全市秸秆利用企业在种类上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此类新兴企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生产能力和综合利用规模相对有限。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秸秆打捆、压块、综合利用1000吨以上的企业、合作社、大户约为53家,年加工秸秆超过100万吨,与全市的秸秆存量严重不对称。

    ■瓶颈二 机收还田成本高

    近两年,我市农机补贴力度逐年加大,对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打捆、饲喂机械设备等秸秆综合利用机械购置补贴,在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30%基础上,再累加10%补贴政策,使补贴比例达40%。

    尽管农机补贴力度逐年加大,农民对于玉米机收的热情却不冷不热。“玉米机收很方便、很先进,价格却有点高。”偃师市翟镇镇大炉庄村的老王告诉记者。

    今年“三秋”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价格每亩约80元。尽管众多农户对机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还是因为价格高选择手工收割。

    此外,农机合作社也有难言之隐,农机设备前期投入大,却仅限于夏秋两季使用,加之油价和人工费用逐年上涨,农机大户和合作社的经营情况也不容乐观。

    ■瓶颈三 山区秸秆出路窄

    目前,全市的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和奶牛饲养公司为节约运输成本、靠近市场,几乎全部位于城市区附近。而我市地处豫西山区,地形复杂,丘陵山区面积大,大型机械无法施展手脚。山区秸秆禁烧和利用呈现只“堵”不“疏”。记者在多个县区采访时,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秸秆堆放现象。

    据相关人士透露,很多乡镇的综合利用意识缺乏,只顾“堵”,不管“疏”。每年禁烧只要辖区不出现点火冒烟现象就“万事大吉”,但同时他们也很无奈,综合利用企业大都不愿到山区落户,综合利用只能是无本之木。

    4 “看得见的手”仍需发力

    采访时,农户、综合利用企业、合作社等都面临不同的难题,对此他们也积极建言献策。从中,不难发现市场化的运作,仍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

    ■对策一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吸引更多市场和社会资本投入秸秆综合利用领域,并通过加大对企业在发展用地、电力、贷款等方面补贴力度,扶持企业发展壮大。

    ■对策二 发展山区养殖业

    山区自然环境优越,可鼓励大型成熟的养殖龙头企业与山区乡镇合作,采用“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山区群众发展肉牛、羊等畜牧养殖业,并在养殖技术、销售等渠道予以指导,不仅能提高山区群众收入水平,对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问题也大有裨益。

    ■对策三 创新利用模式

    政府要强化引导作用,鼓励农户、农机合作社和综合利用企业创新合作模式,破解秸秆综合利用难题。如农机合作社可采用“免费机收+打捆外销”的合作模式。一方面,农户不用支付机收费用;另一方面,农机合作社可以统一打捆向综合利用企业销售农户秸秆。

    今年玉米机收和每吨玉米秸秆的价格都约为80元。而1亩地的秸秆产量约2吨,通过“免费机收+打捆外销”的模式,中间环节仍有利润存在。

    5 “两手”联合,实现共赢

    转化的秸秆是金子,还田的秸秆是宝藏。我市作为省优质玉米的重要产区,每年“三秋”秸秆存量巨大,传统的精耕细作,秸秆成了累赘。尽管各级、各部门层层施压、重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但仍无法彻底治理。

    随着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方兴未艾,“看不见的手”让秸秆产业更多元、更活跃,各地综合利用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但秸秆综合利用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加之市场存在盲目性和滞后性,秸秆利用仍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保驾护航。随着秸秆利用企业的发展和政府的扶持,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们也将从被动的“不敢烧”逐步转变为主动的“不愿烧”。

    见习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江辉 文/图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