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福民强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科技稳粮 产业富民
让知识产权成为产业转型“发动机”
坚持新型工业化主导 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洛阳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
关于对部分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进行限期治理的公告(九)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 年 10 月 20 日 星期    【打印】  
让知识产权成为产业转型“发动机”
我市将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企业,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实现福民强市总体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核心提示

    今年,我市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再获一个国家级“金字招牌”。评审组认为,洛阳的知识产权工作已位居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前列。

    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是新时期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日前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实施知识产权推进科技工程,成为我市未来3年强力推进的“八大科技创新工程”之一,被摆上重要位置。

    实施倍增行动,大幅增加专利产出数量

    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共23个,我省仅郑州、洛阳两市入选。

    市科技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去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4752件,近3年年均增长30.64%;专利申请和发明申请量指标稳居我省第2位、中部地区第5位、中部地市级城市第1位;职务申请和授权比例均超过80%,位居全国前列。

    按照我市知识产权推进科技工程计划,到2015年,全市专利申请总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要翻一番,分别达到1万件和4000件。按照这一要求,我市将全力实施专利申请倍增行动。

    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积极培育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单位,推进企业专利管理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专利超百件企业;发挥科研院所、大学的技术和人才集聚优势,推动技术专利化,实现专利产业化,在重点领域形成一批核心发明专利;加强县区专利管理和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开展县(市)区和产业集聚区 “零专利企业”清零工作,培育一批具有专利资源优势的区域;加强中介机构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企业专利服务托管工作,培养一批熟悉国内外知识产权规则、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等。

    建设孵化基地,推动传统工业企业振兴转型

    知识产权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利器。近年来,中信重工、普莱克、中航光电、兰迪玻璃等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专利技术实现了本地产业化,不仅加快了企业发展步伐,而且有力支撑了我市经济转型工作。据统计,自2007年开展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作以来,我市已有8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以及偃师市、高新区等4个省级知识产权优势区域。

    根据规划,未来3年,我市的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要达到50家,建设专利孵化器和专利产业化基地5个,培育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和企业8家、省级15家。同时,要培育专利申请超百件单位20家,中介服务机构数量达到10家,开展专利分析预警企业达到10家。

    围绕这一目标,我市将努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的创造和运用工作,建设专利孵化和产业化基地,孵化、培育和引进一批对洛阳未来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帮助企业确立准确的技术路线,解决在企业研发和技术引进中的专利法律问题;要加强产业集聚区专利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专利工作配套支持政策,形成一批具有技术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

    与此同时,将深入开展大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帮助企业建立有效的专利管理制度,强化企业对国内外专利信息的有效利用,促进企业产品转型和升级换代;进一步完善企业专利成果激励机制,加大对职务发明人的奖励力度,促使我市大型企业创造较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利产品;积极引进具有专业优势的高端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提高在专利信息检索、分析、预警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等方面的专业服务能力,帮助企业与国际市场对接。

    开展“护航”行动,为知识产权工作创优环境

    良好的知识产权创造和法律保护环境,能使创新者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保护,从而激发他们更多的创新激情和更大的创新动力。因此,我市提出,到2015年,我市知识产权制度的运用能力要明显提升,专利案件结案率要达95%以上。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护航”专项行动,举措包括: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加大损害赔偿的补偿力度;推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提高我市企业维权和涉外应诉能力;健全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联动机制,有效遏制专利侵权和假冒专利行为;建立良好的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机制,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强大合力;实现中国(洛阳)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高效运转,在全市实现网络化服务等。

    此外,我市还将强化经济、科技、贸易、金融工作中的专利导向,出台促进专利创造和产业化的优惠政策,加大对专利事业的财政投入,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和专利指标考核评价体系,促使自主知识产权真正成为我市产业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发动机”。

    本报记者 李江涛 通讯员 张现利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