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到襄阳,拜会三个人
异样的幻城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10 月 26 日 星期    【打印】  
旅人凝望
到襄阳,拜会三个人
□ 郑征 文/图
襄阳古城楼。
矗立在襄阳城市广场上的诸葛亮铜像。
米公祠里的丹桂,飘落一地桂花,香气馥郁。
    襄阳,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副中心城市。

    拥有2800多年建城史的襄阳,人杰地灵,孕育出的杰出历史人物灿若群星:荆山献玉卞和,吴国名臣伍子胥,文学家宋玉,汉光武帝刘秀,“建安七子”之首王粲,大诗人张继、皮日休等。

    到某地旅游,览山水之胜自是首选,但对我而言,访古人之幽,则更有吸引力。这次金秋十月到襄阳,我就探访了三个历史人物:诸葛亮、米芾、孟浩然。

    1 诸葛亮:智慧化身出隆中

    古隆中位于襄阳市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此番前往,果如《三国演义》所载,“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此处明代已经形成了“隆中十景”: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六角井、梁父岩、抱膝石等,大部分与诸葛亮有关。

    这里是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诸葛亮青年时代(17~27岁)隐居的地方。诸葛亮本是山东琅琊人,幼年失去双亲,随叔父至荆州,17岁叔父亡,来到襄阳隆中,躬耕苦读,留意世事,有“卧龙”之称。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而后恢复汉室谋略的“隆中对” ,这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诸葛亮,在中国民众的心目中早已是智慧的化身。孔明自隆中出山以后,在刘备军事集团中指挥若定,妙计迭出,谋略过人,许多经典计谋脍炙人口。

    隆中风景优美,加上历史传说,人们往往以为,诸葛亮在此度过了十年闲适优雅的小资时光。我到隆中,一路所思:青年诸葛亮在此十年,难道真的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终日抱膝高卧、悠游林泉?定然不是。这十年,正是他珍惜光阴、刻苦攻读的十年,是他广收信息、深刻思考的十年。若不然,何以面对突然造访的刘备,他能够透彻分析时局,谋定战略方针,发出“隆中对”的高论,何以出山以后,熟知天文地理,次次用兵如神,辅佐刘备成就一番事业?隆中十年,正是他虽淡泊宁静但足以明志致远的十年,正是他厚积智慧的重要人生阶段。“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正是他对这一段人生的自述。

    所以,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就算智慧之神诸葛亮,也是“学”出来的。打造学习型社会,成为学习型人才,对国家、个人来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 米芾:论书谈癫说到今

    汉水中流,将襄阳分为襄城区和樊城区。汉水北岸有米公祠,为北宋大书法家米芾之后人所建,始建于元,后多次扩建。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米氏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碑碣,已成当地人文旅游经典景点之一。

    米芾,字元章,世称“米襄阳”,中国书法史上的大家,著名的“宋四家”之一,书法极富天真率意的特性,开辟了宋代尚意书风,成就极高,被与其同时代的苏轼誉为“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我作为书法爱好者和米氏书法的粉丝,到了襄阳,自然要去拜会这位米公。

    米芾之书,集古出新,在继承与创新中保持微妙的平衡,始终保持自家面目。他曾不无自豪地说:“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米芾书法的主要成就在行书上,技法丰富,进退裕如,笔法纯熟,飘逸超迈,气韵生动。特别是他将侧锋用笔用到了极致,追求笔触的变化多端,“八面出锋”,独出机巧,神鬼莫测,令后世书者高山仰止,心慕手摹,莫能追之。

    与其书艺共同流传于世的,是米芾的癫狂个性。史载:“(米芾)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视之。而好洁成癖,至不与人同巾器。所为谲异,时有可传笑者。”民间也有米芾向宋徽宗索砚、到郊外拜石的传说,故他又有“米颠”之称。这种性情,与他在书艺上对个性的强烈追求是相符的。我想,纯粹以“癫”留名青史的人是没有的,米芾若书艺平平,哪怕再癫狂百倍,也难流芳至今。米芾之“癫”,是他不甘泯然众人、追求卓尔不群的行为表现,这样的特质也成就了他内在的艺术追求,使他最终成为书法史上的高峰之一。

    关于其“癫”,后人有一种说法:米芾出身武职世家,未经科举,一生未被重用。在当世的文人中,他又文不及东坡(苏轼)、诗逊于山谷(黄庭坚),时常以癫狂面目示人,是为了惊世骇俗、引人注目。我倒不想以此推测这位先辈,我宁愿认为,他无伤大雅的“癫”,不过是天真烂漫的性情流露,是真名士自风流罢了。就如米公祠中那株浓阴匝地的丹桂,香气馥郁,只顾飘溢,哪管世人闻到闻不到,或闻到者又浓淡雅俗地如何评说呢。

    3 孟浩然:胜迹名篇两相传

    孟浩然,唐代襄阳人,在世52年,除了进京赶考和到江南游历,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襄阳度过,人称“孟襄阳”。他创作了大量吟咏襄阳山水如汉江、鹿门山、岘山的诗篇,被研究者称为“襄阳诗”。

    孟浩然以田园山水诗著称。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如《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多写隐居的逸兴和羁旅的愁思,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意境清旷,“语淡而味终不薄”,这样的作品在其创作中比例较大,不乏千古名篇。

    但孟诗之中,最令我折服和欣赏的是《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我少年时读此诗,只觉时空纵横,感情深沉,平淡深远,令人肃然,但未求甚解,此次游襄阳,对此诗的哲理和诗意有了更深的认识。

    岘山位于襄阳古城之南,东临汉江,与隔水相望的孟浩然隐居地鹿门山东西对峙,背靠巍巍大荆山,环抱“铁打的襄阳”,遥望“纸糊的樊城”。岘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古迹遍布,有刘备马跃檀溪处、风林关射杀孙坚处、羊祜的堕泪碑与杜预的沉潭碑、刘表墓与王粲井等。

    据《晋书·羊祜传》记载,羊祜镇守荆襄时,常到岘山置酒言咏,曾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是晋初名臣,固边境、恤百姓,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为其建庙立碑,“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400年后,孟浩然登上岘山,看到每每令人堕泪的羊公碑,读罢碑文不由感慨系之,牵出浩茫心事。

    此时,诗人纵目远望,汉江中的鱼梁洲水落石出,更远的云梦大泽迷蒙幽深,一派冬令萧条景象。诗人必是想到羊公碑屹立岘山,与山俱传,政绩卓著、受民爱戴的羊祜因而名垂千古,而自己因“当路无人”,宦途艰难、功业无望,难免湮没无闻,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咦,我谓孟夫子,何须如此?虽无功业传世,却以诗文留名,李太白尚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后世谈及盛唐诗家,谁能绕过汝耶?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自古就是商贾汇聚、兵家必争之地的襄阳,已经成为内陆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如今的整个襄阳,就是一处大大的胜迹,它以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为发展理念,生机勃勃,科学发展的“隆中对”新篇正在这里谱写。今日登临胜迹的“我辈”,能无慨乎?不过,我们大可不必堕泪,而要欢颜了。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