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研发中心,是加快企业发展的“催化剂”。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我市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战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打造一批布局合理、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研发平台,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壮大:到2015年,全市研发中心数量翻番
研发中心,顾名思义就是以研究开发为主要工作的部门或平台。
市科技局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我市研发中心的规模、数量逐步壮大和增加。截至目前,全市共建各类研发中心392家,其中省级以上研发中心112家。在省级以上研发中心中,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级工程中心1家、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
但对应经济快速发展,我市研发中心建设还需“再添一把火”。根据研发中心建设提升科技工程规划,到2015年,全市研发中心数量将翻一番,达到800家。我市将新建5个国家级、50个省级和350个市级研发中心,实现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全覆盖,科技型企业覆盖率超过60%。
围绕这一目标,我市将不断壮大研发中心建设规模,主要举措有:鼓励有研发投入、实验场地、研发设备和研发团队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重点在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重点实验室,依托产业集聚区建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对建有研发中心的企业在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项目认定、专利申请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等。
■提升:多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快研发中心建设
截至目前,我市研发中心已覆盖全市五大战略支柱产业、五大新兴产业,我市拥有较大优势的装备制造、新材料、轴承、光机电一体化、兽药开发等领域均建立了高水平的研发中心,耐火材料、矿山机械、玻璃、多晶硅、电子信息等行业建立了高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实验室,通过积极开展应用基础方面研究,不断提升研究水平,为工程化生产或产业化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我市在现代农业、生物制药等领域也相应建立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省级重点实验室。目前,我市已建立起层次相对分明、结构相对合理的研发中心体系。
提升,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下一步,我市将继续鼓励企业加大研发中心投入力度,对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3%的,可直接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引进、购置先进的科研仪器和实验检测仪器设备,对首台(套)研发设备给予支持,以不断改善科研条件,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支持研发平台承担更多的科技计划项目,鼓励其升级为省级、国家级研发中心。
此外,我市将更加注重研发中心的战略布局,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重点在电子商务及互联网、储能技术及智能电网、光电、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领域加快研发中心建设步伐。切实发挥研发中心在加快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培养人才、行业标准制定以及专利申请等方面的创新推动作用,加快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促使研发中心在产业发展和转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力争通过加强研发中心建设,到2015年,实现开发新产品1000个、申请专利2000件的目标。
与此同时,我市将进一步加快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的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公共技术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大力开展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检测、技术服务等相关活动,让更多的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实验室或者参与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研究,支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引进:与更多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结缘”
实现洛阳科学发展,离不开“外力”的强大支持。我市在实施研发中心建设提升科技工程过程中,明确提出要强化高层次研发中心的引进工作。
下一步,我市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培育需求,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来洛建立研发中心或分中心;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共建研发中心,支持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积极鼓励重大科技成果在洛转化,优先列入科技计划并给予资金支持。
在这方面,我市也出台有优惠政策。比如,对外地整体迁入我市的研发中心、引进的国家级研发中心给予资金补助;对研发中心承担国家或省科技计划项目,给予资金匹配;特别重大的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按一事一议给予特别支持等。
本报记者 李江涛 通讯员 张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