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感言
从竹外桃花三两枝,到山花烂漫满园春,长垣人把一个个不起眼的行当,做成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产业,民营经济成为撬动经济腾飞的支点。
办好民营企业,搞好民营经济,长垣在“转”字上破难题,在“变”字中谋发展,扭住产业转型升级不放松,以战略重组攀高端,以腾笼换鸟激活力,以业态提升树品牌,以品牌带动扬盛名,产业由大到强、由新到高,经济发展渐入佳境。
长垣经验启发我们,民营经济要更上一层楼,必须在“转移、转型、转变”上狠下工夫: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积极主动持续提升;从粗放发展向创新发展、品牌发展、集群发展、高端发展转型,形成独特竞争优势;转变职能,转变思路,转变领导方式,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早转快转主动转,民营经济熠熠生辉,中原发展无限风光!
长垣地处黄河“豆腐腰”区段,地下无矿藏,地上无资源,发展“先天”不足。
凭着一股不服输、不认命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长垣人敏锐捕捉机遇,敢闯爱拼,硬是用一支焊枪焊出了“中国起重机械名城”,用一根棉签捻出了“中国卫生材料生产基地”,用一柄刷子刷出了“中国防腐蚀之都”,用一把炒勺烹出了“中国厨师之乡”、“中华美食名城”,把一个个不起眼的行当做成了一个个特色产业。
这种市场机制灵活、民间资本充裕的经济格局,曾被称为“长垣现象”。
春江水暖鸭先知。得风气之先的长垣在领跑30年之后,产业发展过程中“成长烦恼”不期而遇。
就拿起重、卫材两大传统产业来说,长垣100吨以下起重机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5%,“长垣停产,全国缺货”;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卫生材料、麻醉包等产品远销欧美和日韩。但巨大的市场占有率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丰厚的回报,反而让我们陷入了市场份额越高、行业利润越低的“怪圈”。
究其原因,产品低端制约赢利空间,恶性竞争影响信誉品牌,过剩产能损害产业发展,传统发展方式难以持续。
“无中生有”的长垣产业已经完成从零资源到大产业的跨越,如何实现由大到强、由新到高的转变,推动产业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绕不开、躲不过的“考题”。
转,中小企业势必承受转型升级的阵痛,还会带来经济增长放缓的风险;不转,或许能够保持短期内的繁荣,但最终只能是死路一条!
必须转。但怎样转,考量着县委一班人的决心和能力,体现着责任与担当。
我们坚持以领导方式转变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在“转”字上破题,在“变”字中发展,主动换挡,加快转型,着力推进起重行业向特色装备制造业转型,卫生材料行业向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拓展,防腐行业向新材料转变,餐饮业向特色休闲旅游业嬗变。
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逐渐明晰,构建发展新局的决心愈发坚定。
如何完善体制机制,为“持续转”提供保障?我们在冷静思考,也在大胆创新。
政策是先导。我们相继出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支持起重装备制造企业重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盘活产业资源,多层次打造对接平台,推动产业布局向协调集聚转变,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为产业健康发展吹响了号角。
服务是保障。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我们把握着政府“现身”和“隐身”的良好节奏。县政府设立担保基金、贴息资金和项目建设代建周转金,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实施技术服务、银企合作、专家咨询等十大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人才是关键。我们坚持以人才率先升级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企业高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双百引进工程”,1768名专业技术人才纷至沓来,推动人力资本积累与产业转型升级良性互动,高端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放大。
创新是灵魂。我们把自主创新作为引领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北京起重运输设计院在长垣成立河南分院,卫华集团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犹如一个个“阿基米德支点”,强力撬动企业乃至全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了长垣产业“脱胎换骨”。从生产小棉签起家的驼人集团,承担的人造血管研发等项目列入国家科研计划。
忽如一夜春风来,长垣产业借势腾飞。产业战略转型正使“仿造”、“制造”变身“智造”、“创造”。
战略重组让优势产业“顶天立地”。按照“淘汰一批、转移一批、升级一批”的思路,全县先后促成60余家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或者兼并重组,起重机械开始向大吨位、智能化、多功能高端特色装备制造业方向发展,医用卫材逐步向生物医药、高端器械、人造器官研发迈进。传统优势产业由“铺天盖地”到“顶天立地”,焕发出新的活力,演绎出别样精彩。
腾笼换鸟让新兴产业“风生水起”。“腾”出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和企业,“换”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从汽车产业园到防腐蚀及新材料产业园的规划建设,从整车制造、电动汽车、汽车零部件等项目的引进,到光伏电池、风电设备、太阳能电子浆料、防腐新材料等项目的落户,新兴产业生机勃勃。
业态提升让厨师之乡“破茧成蝶”。“走出去,引进来”,打造国人的休闲美食之都。阿五美食等企业纷纷走出长垣,把连锁店开到了全国。投资近7亿元建成的食博园,吸引了国内知名餐饮品牌纷纷入住。“来到长垣,品味全国”,“中国餐饮名店”、“中国名菜”、“中华名小吃”让舌尖上的味道更加丰厚醇美。
品牌带动让“长垣制造”声名鹊起。大力实施品牌创建,提高产品影响力和美誉度。长垣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数量均居全省县(市)第一位,起重、卫材等企业参与制定了50余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业内话语权举足轻重。
长垣的产业转型,如一池春水,泛起层层涟漪。坚持产业为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渐入佳境。
建社区、扩镇区、促就业,城镇化进程在加快。全县规划的112个新型农村社区已启动建设69个,6万多农民住进新社区,25.4万亩土地得以流转,10万农民在家门口就业。“住在新社区,就业家门口。亲人常相聚,孩子不留守。”世代农民向往的都市生活正梦想成真。
调结构、建基地、延链条,农业产效在提升。“一乡一业”特色乡镇分片布局、“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群星闪耀,优质蔬菜、有机冬枣、食用菌、肉牛饲养、良种繁育五大现代农业基地初具规模。“一亩园,十亩田”,新型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开创无限的财富未来。
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蕴含长垣人的汗水和智慧;产业转型升级、由大到强,彰显长垣人的气魄和胆识。
“潮起正是扬帆时”。伴着“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主旋律,长垣正朝着产业更合理、发展更协调、人民更幸福、社会更和谐的美好未来砥砺奋进。
(作者系中共长垣县委书记 编辑 刘玉梅 胡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