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6版:社 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我市今秋最强冷空气过境
两位农妇的“书”“画”情缘
连接“网上网下” 架起“沟通之桥”
舞动新农村 喜迎十八大
志愿者情暖贫困群众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 年 11 月 5 日 星期    【打印】  
两位农妇的“书”“画”情缘
    她行走河岸十七载 搜集故事终付梓

    核心提示

    居住在新安县的刘琴华今年47岁,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从1995年至今的17年间,因为对故事的痴迷,她带着纸和笔在黄河岸边的村庄行走,搜集并整理了大量民间故事。

    近日,由她主编的《黄河故事》一书在新安县首发。回想起和故事的结缘及其中的艰辛,在当地有“故事大王”之称的她禁不住潸然泪下。

    多年痴迷未曾弃

    依偎在大人身边听故事的经历几乎每个人都有,刘琴华也不例外。

    籍贯渑池的她从小就爱听大人讲故事,此次出版的《黄河故事》中的部分内容,就是她儿时听过却难以忘怀的故事。

    “小时候,不管农闲还是农忙,在夏日树荫下、冬日暖阳中,讲故事和听故事是人们最大的娱乐之一。”刘琴华说,她小时候对听故事十分着迷,好故事往往让她刻骨铭心。上学时,她也经常和同学们围在一起相互讲故事。

    初二时,刘琴华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但她一有空便会跑到乡文化站借书看。

    1986年,到了谈婚论嫁年龄的她只身来到当时的新安县机械厂打工,同年冬天认识了同样喜欢故事的任国栋。

    1990年,刘琴华与新安县林业局的园艺师任国栋结为连理。在丈夫的影响下,刘琴华逐渐对民间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经过5年的搜集和整理,刘琴华夫妇根据流传在新安县境内烂柯山一带的民间故事,编撰出《烂柯山的传说》一书,并于1995年发表,后获得“中国北方民间文学三等奖”。

    这时,刘琴华夫妇受邀到新安县仓头乡编写《移民志》,其间从当地群众口中听到一个个民间故事,令他们感到震撼。他们决定,将这些故事编成书,使其流传下去。之后,刘琴华夫妇一有空便会到黄河岸边的村庄搜集故事。

    2011年,任国栋因病去世,这让刘琴华备受打击,但她编成《黄河故事》的信念变得更加坚定了。

    搜集路上艰辛多

    丈夫去世后,由于刘琴华没有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朋友劝她把搜集到的资料当废纸卖掉,干点“正事”好好过日子。

    “有时想去打工算了,但思来想去始终割舍不下这些民间故事。虽然民间故事当前只是一种比较边缘化的文化形式,但在我看来却是对历史的补充,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刘琴华擦着泪说,不管多苦多累,也不管别人怎么看,她认为这些精神财富值得传承下去。

    刘琴华说,她平均每年有2个多月在外奔波搜集故事素材,每天要走10公里,17年间她至少走了1万公里。

    刘琴华说,她在搜集故事素材期间的吃住,主要靠当地百姓,她会用干农活等方式为自己换取一碗饭或一张床。有时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她不得不凭经验找些放心的野果充饥。

    刘琴华说,她访问的对象主要是老者,一来他们阅历广,知道的事儿多,二来他们在口述故事时会表现得更丰富。

    刘琴华说,有时跑一天也找不到一个好素材,但只要遇到好故事,精神就会为之一振。她说,也许这就是一种情缘。

    精神财富要传承

    经历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后,《黄河故事》的出版让刘琴华倍感欣慰。

    这部书由白山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卷13个栏目,共收录了近300篇民间故事。其中,“扯古事儿”收集了民间流传下来的古事;“道古蹊儿”主要讲述民间发生的蹊跷古怪之事;“调下嗑儿”则类似于如今的笑话。

    “过去,故事对我而言只是一种喜好,现在,故事就是我的生命、我的事业。”刘琴华说,现在几乎家徒四壁,但她并不后悔。

    市文史学家赵跟喜评价: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琴华自幼醉心传说故事,与任国栋先生结为伉俪,两人孜孜不舍,寻访记录,将所集神话传说故事整理成册,其对黄河文化研究之贡献,由此可见一斑。

    刘琴华说,这么多年来,在搜集故事中,她最大的感触就是世上好人多。她将继续致力于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尽快把书卖出去,用卖书的钱继续支撑她的故事事业,将故事这笔精神财富传承下去。您若对此书有兴趣,可拨打13015573763与刘琴华女士联系。 记者 马毓鋆

    她痴迷连环画创作 身虽残疾志益坚

    近日,在洛宁县河底镇后坡村的一户农家院里,记者看到了一幅幅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的儿童连环画。这些连环画的作者,竟是一位身患残疾的农村妇女。靠着坚强的意志和对绘画的热爱,她在自己人生画卷上挥洒着自己的绘画梦。

    她叫祁连珠,今年38岁,出生在青海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对绘画情有独钟。可惜天不遂人愿,11岁时,一场感冒让她患上了内风湿病,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四肢变得畸形,手握不住画笔,走路也成了问题。不过,祁连珠并没有放弃,经过几年艰苦的康复训练,她勉强可以行走。17岁那年,她还专程到当地县城跟随一位小有名气的老师学习绘画。虽然仅仅学习一个月便因经济原因退学,但她刻苦的精神和聪颖的天资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1997年,祁连珠来洛求医,治病后嫁到洛宁县河底镇后坡村。虽然家境贫寒、家务烦琐,但祁连珠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绘画梦。2011年2月,祁连珠用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买了笔和水彩,开始创作连环画。她白天下地干活、干家务,夜晚就在灯下画画,直到深夜。“小时候听到许多故事,我都记在心里,就想着画出来。”祁连珠说,为了节约纸张,她先用废旧纸画,再用铅笔誊到画纸上,多次修改直至满意后才着色。因为手握笔有困难,她完成一页作品,需要三天。

    终于,共16页的第一部作品《深山老妖》耗时一个月后完成,此后,祁连珠相继完成《蝉妞逃生记》《狐狸与狼》等作品。60多页的《蝉妞逃生记》,表现了两个蝉宝宝历经艰难险阻,通过努力获得自由的故事。

    “希望自己能一直画下去,能出版最好,既可以改善家里的条件,供孩子上学,又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画,特别是小朋友。”祁连珠笑着说出了自己的愿望。目前,祁连珠还有三部作品正在创作。此外,她还开始学习剪纸,拓展自己的技能。

    右图 祁连珠画连环画经常要到深夜。

    记者 鲁博 通讯员 赵笑菊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