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动身去医院,挂号、候诊、取药都要排队,看一次病真不容易……”不少人说起到医院就诊的经历,浮现在眼前的,就是这样的场景。效率不高,浪费时间,这种状况让患者挺头疼,而医务人员也深感无奈。
如今,我市根据国家医改有关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行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看病难状况得到改善,“让群众、医院、政府和社会共同受益”的改革成效开始显现。
工作做得好,处处显“周到”
家住苗湾社区的刘继芳今年52岁,自去年以来需要定期到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就诊,每次去看病一大早就得出门。“虽说住得不算太远,就这,折腾一回,感觉就跟扒掉一层皮一样。”她说。
最近一次去看病,她有了个新发现。走进门诊大厅,一排崭新的电子显示屏进入视野。屏幕上,当日出诊医生的姓名和照片、就诊地点、已挂号人数等详细信息实时显示。“我说呢,今天这么安静,人看着也没那么乱糟糟的”。
该院院长李亚伟说,这是9月新投入使用的多媒体医疗导引系统,它兼具分诊、多媒体信息发布等功能,会逐步覆盖门诊、取药等多个程序。
看起来清净,就诊的人数却不减反增。今年1月至8月,与去年同期相比,门诊量上升40%,门诊人均费用降低12%,住院人均费用基本持平,而医院收入增加了27%。
作为我市首批改革改制试点医院,今年,洛阳中心医院信息化建设正式启动,在我市率先推行实名制就医服务模式,传统排队就诊转为叫号服务,纸质处方变为电子医嘱;专家出诊情况提前一周滚动预告……这些举措广受患者好评。
给自己干活,使不完的劲儿
变化喜人,缘于医院实行的改革改制。
重症监护室护士张晶晶,2004年护校毕业后到洛阳中心医院工作。身为招聘人员的她,和正式职工的待遇相差不少。现在,单位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后,所有职工统一标准,她的薪水增加了1000多元。
李亚伟介绍,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岗位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充分调动了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改革运行机制,推进医院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也为医院盘活机制,在自主性增强的新型运营管理模式下,不断改善就医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设备招标方面,员工们感受颇深。
相对于原有方式,改革改制后,对医疗设备、后勤物资、基建项目等实施公开招标采购制度,采购程序更完善。购买医疗设备,在论证阶段,所有相关科室都要参与,其中,熟悉治疗的一线临床医护人员的意见尤为重要。几次招标的事实证明,这样的广集良言,加强了招标监管,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采购质量。
如今,医院的全体职工都成了主人翁,大家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明显增强,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医院内生活力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发展势头强劲,公益性质不变
改制之后,该院与郑州大学合作挂牌,升级成为“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这是首家省会城市以外的郑州大学附属医院。
现在,医院发展势头强劲。“即便如此,医院仍将坚持患者第一,公益性不变。”李亚伟说。
该院先后义务治疗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约130人,并坚持收治无主病人。作为卫生部首批指定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该院至今已免费完成两万例筛查。该院也是我市唯一的卫生部全科医生培养基地项目建设医院。该院还与上级医院协作,建立联合病房4个,特聘11个专业15名国家级知名教授为医院首席专家,定期来医院坐诊、手术、讲学,使患者不出本市就能享受到国家级顶尖专家的诊治。
记者 崔晓彧
相关链接
今年以来,全市企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持续、提升“六加一”攻坚战和确保在2011年“大头落地”的基础上实现新突破、再上大台阶的要求,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责任落实,细化工作措施,企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取得新成就,实现新突破。
截至今年8月,14户重点企业中,有13户按程序完成改革任务;列入改革台账的85家事业单位中,有75家已经按程序完成了改革任务。
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选择市教育、民政、园林、林业、粮食、旅游、国土等7个委局的17家公益性事业单位20个职位实行民主选举。
全市59个承担企事业单位改革任务的市直部门中,已有43个按程序完成了企事业单位改革规定任务。另据18个县(市)区汇报,涧西等16个县区已按程序完成了列入本地区2011年、2012年改革工作台账的企事业单位改革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