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是记者节。本报2011年11月21日起结合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设了《体验——“我的一天”》栏目,对我市多个行业基层人员的工作、生活进行了体验式报道。
记者节前夕,我们回访了部分曾经采访过的基层人员,探访他们现在的工作情况,倾听他们对记者走基层的看法和建议。
气象观测员:记者走基层,架起沟通桥
|
王洪新在查看百叶箱里的温度计。 |
【回顾】
去年12月的一天,记者来到位于孟津县岭南生态园的孟津国家基本气象站,体验气象观测员王洪新的一天。
采访当天,记者看到王洪新一趟趟往返于值班室和观测场之间,用铅笔将温度、湿度、风速、降水、日照等天公“表情”记录在观测簿上,再以报文形式向省气象局定时发送,为每天的天气预报提供宝贵的基础数据。
为了及时记录气象数据,观测员的工作流程被精确到了分钟:每小时的第45分钟准时出现在观测场,在第59分钟前,编写并发送天气报。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气象数据背后,凝结的是观测员对气象事业的热爱和默默奉献。
【感想】
5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孟津国家基本气象站,王洪新正在观测场记录气象数据。待完成气象观测、电报发送等工作后,他才顾上跟我们说话。
记者的采访给王洪新的平凡工作带来阵阵“涟漪”。今年年初,他入围了孟津县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名单,虽然最终没能入选,但这已经让他引以为豪,“这是气象工作者首次登上该奖项入围名单,这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扎根基层的气象观测员的莫大鼓舞”。更让他感到欣慰是,报道刊发后,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气象观测员这个职业,还有人特意赶到气象站体验观测员的工作。
王洪新说,记者通过深入一线采访,在基层工作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今后他们会一如既往地做好气象观测工作,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保驾护航”。
【寄语】
王洪新说,记者的职业非常辛苦,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能采写好每一篇稿件,也希望记者多到基层采访,多刊发接基层“地气”、带记者“体温”的报道。
记者 曾宇凌 文/图
热力工人:你们的关注,让我们干劲儿更足
|
孙献忠和工友在焊接管件。 |
【回顾】
今年8月的一天,记者来到伊滨区1号热源厂工地,体验了市热力公司补口保温队队长孙献忠的一天。
当天气温高达39℃,孙献忠带着工友们在3米深的沟里给刚刚铺设的热力管道补口。孙献忠说,补口的活既苦又累,三伏天里,要穿着厚厚的铁头隔热皮鞋,踩在滚烫的管子上注发泡料;三九天里,要蹲在两三米深的沟里干活,呼呼的北风吹得人浑身打战。为了保证在采暖期来临时将温暖送进千家万户,加班加点早已成为家常便饭,他和工友们最长曾连续作业28个小时。6年来,孙献忠带领工友们补好的供热管道接口有4万多个,没有一个出现质量问题。
【感想】
5日15时,记者来到涧西区联盟路与天津路交叉口,看到孙献忠和两名工友正在沟里给供热管道补口。用火焰枪焊接口,用热熔机浇发泡料……忙活了近两个小时后,他才顾上跟记者交谈。
孙献忠说,上次的报道见报后,他和家人都特别高兴,身边的朋友也纷纷打来电话,连单位同事都向他直竖大拇指。他说,热力的活确实不好干,不仅辛苦,有时还要面临误解。在市区道路施工时,难免会影响沿街商铺的生意,也会给行人带来一些不便,“辛苦干了一天活之后,我们最渴望得到的就是大家的理解”。
“你们的关注,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精神鼓舞,我们干起活来更加有劲了。”孙献忠说,希望记者一如既往地深入基层,体验一线工人的酸甜苦辣。
【寄语】
孙献忠说,他想代表热力工人对广大新闻工作者道一声祝福和感谢:“记者跟热力工人一样,整日风里来雨里去,希望你们注意身体,多写贴近百姓生活的鲜活事。”
记者 曾宇凌 文/图
天车工:面对记者,我们愿意掏心窝
|
王丰在天车里工作。 |
【回顾】
去年11月21日,记者体验了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铆焊构件厂备料车间天车组组长王丰一天的辛勤工作。
当天,在三四平方米的驾驶室内,王丰转动手柄,控制天车和吊钩的运行,然后麻利地将钢板或零件吊运给地面上的工人,让工件进入下一个加工环节。
在与王丰的交谈中,我们发现,这个朴朴实实的女工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骄人成绩,有的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洛阳是重工业城市,产业工人数量巨大,女工是不可或缺的“半边天”,她们中的许多人像王丰一样,与男同事并肩工作,担负着工作和家庭两副重担。
【感想】
5日上午,我们再次来到中信重工铆焊构件厂备料车间天车组,王丰依旧在狭小的空间里忙碌着。她说,上次采访见报后,亲戚朋友纷纷打来电话,分厂还号召大家向她学习,“我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不过那次上报后,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种鼓励”。
王丰说,只要记者愿意俯下身子去听、去看、去体验,去和基层人员交流,他们会很愿意向记者掏心窝,说心里话。只有记者切身实地去体验,才能将身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生活、工作情况原生态地展现给大家,让读者了解这些职业是干什么的,他们的心声和疾苦是什么,他们心内关注的是什么。
【寄语】
王丰说,希望记者今后报道更多基层的人和事,并祝愿所有的记者工作顺利、家庭幸福、生活美满。
记者 王晓丹 文/图
公交调度员:寻常百姓欢迎记者走基层
|
秦建芳在签点。 |
【回顾】
4月19日,本报刊登了《指挥城市公交,奏出和谐乐曲》一文,记者通过体验市公交集团第四分公司公交调度员秦建芳一天的工作,体会公交调度员的辛苦以及他们为保证城市交通顺畅、方便市民出行所做出的努力。
当天早上5时许,天还未亮,秦建芳就来到工作岗位上,对照行车路单安排当天的发车工作。从第一趟公交车发出后,秦建芳就开始不停地进行签点,若遇到车辆因特殊情况未按时返回,她还要从运力充沛的其他线路调车。兑换零钱、指路、解答疑问等也穿插在调度员每天的工作中。
【感想】
5日14时许,记者再次来到东花坛附近的公交调度亭。见到秦建芳时,她正从调度亭向刚刚开回来的10路公交车跑去,用手比画着告知司机:时间紧张,不用进站直接调头运营,下趟车发车时间为14时30分。
秦建芳说,与之前记者来体验时的工作相比,目前由于路况更加复杂,调度工作也越来越繁杂。
秦建芳告诉记者,她看到报上刊登的《指挥城市公交,奏出和谐乐曲》一文时,心里很高兴,就像是受到了表扬似的。“自己平凡的工作受到关注,是对我的认可和肯定,我感觉身上的责任更大了。”秦建芳说。
“路况越来越复杂,以前很多乘客长时间等不到车时,会来到调度亭,向我们大声抱怨。但记者通过体验,将调度工作中的难处与辛苦还原在人们面前,大家对我们也越来越理解了。”秦建芳说。
【寄语】
秦建芳说,在记者体验他们工作的时候,他们也能体会到记者工作的辛苦。希望记者能够更多地关注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层工作者,也希望记者深入寻常百姓生活中,增加大家之间的理解与关爱。
记者 赵佳 文/图
养老院护工: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有艰辛和欢乐
|
崔连英在给老人剪指甲。 |
【回顾】
今年10月24日,记者体验了老城区某养老公寓护工崔连英为老人辛勤服务的一天。
当天早上我们来到养老公寓时,48岁的崔连英正在厨房忙碌着。吃饭时间一到,崔连英和同事将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扶到轮椅上,推进食堂,开始给他们喂饭。一上午,打扫卫生、洗衣服、为老人擦身子……尽管工作繁忙,崔连英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从那些老人眼里,我们看到的是信任与感动。
端水喂饭、彻夜陪护、按摩擦身、嘘寒问暖,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如此,连血缘至亲都不一定能坚持的“苦差事”,护工们却抱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他们用真心与爱,给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带来温暖。
【感想】
5日下午,我们再次来到该养老院,崔连英正忙着给老人们喂水、洗衣服。虽然天气很冷,她的额头上却渗出了汗珠。
崔连英说,上次报道过后,单位同事们的工作积极性更高了,她自己也很开心。她说,现在社会上许多人对护工的工作并不理解,认为这种工作又脏又累又苦,没有人愿意干,还有人认为有些护工只会虐待老人,从而对护工产生偏见。
“很少有人关注我们这个群体。护理老人的工作确实很辛苦,除了照顾老人的吃喝拉撒,还要忍受老人的小孩子脾气。但是,只要养老院规范管理、护工用心服务,就一定会办得越来越好。记者的采访能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我们,理解我们这些小人物的辛酸,让我们的辛勤付出得到回报,我们心里觉得很安慰,也很受鼓舞。”
崔连英说,今后,她会一如既往地认真工作,善待每一位老人,也希望记者能经常深入一线,了解民情民意,体验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艰辛和快乐,记录他们最真实、最平凡的生活。
【寄语】
崔连英说,记者们整天在外面奔波采访也很辛苦,希望所有的记者都能心想事成、工作顺利!
记者 王晓丹 文/图
抄表员:增进了用户对我们的理解
|
邱晖在查看水表。 |
【回顾】
今年4月20日,本报刊登了《穿梭在社区的水顾问》一文,记者跟随洛阳北控水务集团涧西服务营销分公司的抄表员邱晖,近距离体验抄表员的付出与艰辛。
邱晖和其他抄表员一样,一大早就带上喷水壶、细铁棍、手抄器等抄表工具,骑上电动车,穿梭在各个社区。抄表时,邱晖要无数次拉动四五十斤重的井盖。为避免漏抄、复抄、误抄,她先将待抄表小区的楼号、单元门号依次排序,再将用水量输入手抄器及系统,每当发现用户当月用水量和平时相比出入较大时,她便反复核对并及时与用户取得联系。除了抄表,他们还要进行催费等工作。
抄表员的工作很辛苦,他们的双手长满茧子,工作服常常半天就布满灰尘,但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并未减退,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抄表工作本身就是服务大家的。”
【感想】
6日8时许,记者再次来到洛阳北控水务集团涧西服务营销分公司。见到邱晖时,她已将铁钩、毛刷、记录本等工具安放在电动车上准备出发。
邱晖告诉记者,她看了报纸上刊登的体验抄表员工作的报道后,觉得很欣慰,心里暖暖的,因为作为基层的一名普通抄表员,每天穿梭在各小区院里,有时会受到个别用户的不理解和埋怨,一肚子委屈也没人倾诉,看到报道后,她觉得自己平凡的抄表工作也得到关注了。这对所有抄表员来说,不仅是一种莫大的肯定,更是一种鼓励。
“对于用户来说,他们通过报道了解了我们工作当中的酸甜苦辣,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他们对抄表工作的理解,用户的理解和配合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邱晖说。
【寄语】
邱晖说,记者体验基层人员的工作,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肯定和鼓励。她希望记者能持续“走”下去,通过体验、报道基层工作者,让更多老百姓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大家之间相互理解才能让社会更和谐。
记者 赵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