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警察故事》打响警匪合拍片的头炮。 |
|
香港警匪电影尽管从未淡出人们的视线,却似乎越来越难以挑动观众的观影神经。随着被誉为“再启港产警匪片新维度”的《寒战》火热上映,这一类型电影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火爆枪战到人性探讨、从高产量到高智商、从扎根本土到开阔视野,走过了50个年头的香港警匪电影是否能实现复兴“三级跳”?
1 从火爆枪战到人性探讨
从诞生至今,香港警匪电影已经走过了50个年头。从最初粤语残片的粗陋寡淡、一成不变,到20世纪70年代新浪潮由警匪片打响头炮,再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产生《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等一系列经典,香港警匪电影不但在香港生根发芽、百花齐放,还让港产电影在国际上声名大振。
然而,类型电影往往难以避开跟风者众、水准参差不齐的“宿命”,加上盗版对电影市场的重击、香港经济动荡的影响、大量杰出电影工作者“西征”以及经典警匪片演员青黄不接,这一盛极一时的类型电影一度走入低迷。
进入新世纪,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正式签署,对几近颓败的香港电影而言,这无疑是一次“绝处逢生”的机遇。此时《无间道》系列的推出,对香港警匪电影进行了一次总结和升级。该系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香港警匪电影的复兴,但也让警匪电影陷入卧底的死胡同。
“指望香港警匪电影回到《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的时代,基本不可能。”正如导演陈嘉上所忧心的,以前是好莱坞电影敲开香港大门,香港电影占领内地市场;而现在好莱坞电影又打开了内地市场,香港电影怎么办?
值得欣慰的是,在以林超贤、陆建青和梁乐民为代表的新生代导演的作品中,“情义”已经不再是警匪电影中所要重点表达的主题,越来越多的展示在高度商业化社会中人性迷失和善恶的片子出现,在金融危机下对于人性贪婪和迷失的探讨也越来越多。从《证人》《线人》到《枪王之王》《逆战》,再到最新上映的《寒战》,大多数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相应的票房。
2 从高产量到高智商
“高产不高智”是早期香港警匪电影的通病。香港警匪电影尽管每年都以一定的数量搬上大银幕,但都无法摆脱警匪兄弟情、个人英雄主义的陈旧套路。不仅如此,不少警匪电影在桥段上粗糙俗套,观众往往看到一半就能猜到结局,无论逻辑合理与否,高潮总是以一场“惊心动魄”的枪战草草收尾。
“以前看香港警匪电影是用‘荷尔蒙’看,动作枪战只能过一时之瘾,观众很快就会忘了剧情发展及人物表演。”知名影评人魏君子说,如今世界进入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电影故事、人物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一味只卖火爆动作,很难在类型上突破。
当几乎所有的香港警匪题材故事如出一辙地挤在穷街陋巷中时,2009年,《窃听风云》带领香港警匪电影进入“高智商”时代,将“金融股市黑幕”作为“窃听”的招牌。编剧兼导演庄文强表示,这是与时俱进的创新,“过去的香港匪帮已经变成现在的金融新势力。社会在变化,电影题材自然也要随之更新”。
两年后的《窃听风云2》将高智商元素进一步深化。故事背景直面大金融界,矛头直指高高在上、操纵股民命运的香港“地主会”,几方势力不同利益不同立场斗智斗法。
2012年的《寒战》再次打出“高智商”牌,大胆假设警队高层之间的谱系政治和权力斗争,同时对香港警法制度、司法体系有所剖析和呈现,挑战和考验观众的智商和感官。
3 从“扎根本土”到“开阔视野”
从早期的《英雄本色》到《无间道》系列,再到《大追捕》《寒战》,香港警匪电影不断扩大内地市场。一方面,制作费越来越贵,观众要求越来越高,香港电影越来越依赖内地市场;另一方面,进军内地面临如审查、限制、删减等问题,同时又要考虑如何吸引文化背景略有不同的内地观众。
魏君子表示,警匪片最重要的局限性,也是香港警匪片的特色是背景都发生在香港。“警匪片在香港本土,才能发挥自己强烈的戏剧性。一旦到了内地,似乎就很难完整表达。”
《罪与罚》《大追捕》的导演周显杨则认为,首先考虑的并非如何讨好内地观众,而是用心打造好的任务和故事。“真诚做电影更重要,故意讨好内地观众反而得不偿失。对于香港导演来说,警匪片类型是我们的优势。我们相信能让香港观众感动,也可以感动内地观众,一定要有共鸣才可以拍。”
香港电影制作人江志强直言,内地市场的巨大空间以及蕴含的潜力,是香港电影人不敢轻易忽视的。“香港‘自给自足’的局面以及内地市场的渴望,让两方合作的呼声越来越高。”
2004年的《新警察故事》打响了警匪合拍片的头炮,《双雄》《证人》《窃听风云》在此基础上稳扎稳打地铺路。相比“香港制造”的《暗战》《神偷谍影》,合拍片用“张弛有道”证明自己正日趋走向成熟。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