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伯乐一顾”:伯乐善相马 良驹不埋没
两宫祭拜关林 (上)
卜式:牧羊发家不重利 仗义疏财济百姓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 年 11 月 13 日 星期    【打印】  
两宫祭拜关林 (上)
□紫城
    国难思忠臣。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召见巡抚于荫霖时谈及国家遭难,说到伤心处便谈到了忠臣,自然谈到了关公,特别是两宫奔逃的第一天晚上曾住在一座关帝庙中,心中多有感慨。如今他们来到洛阳,文悌告诉姑姑慈禧太后,关林是供奉关公首级的地方,慈禧太后听罢,当即表示要去祭拜关公。

    三国时期,东吴杀了关羽以后,孙权感到非常恐惧,想嫁祸于曹操,便把关羽的首级送到洛阳。曹操知道东吴是想嫁祸于人,因此厚葬了关羽。

    据历史传说,关羽首级被葬在了洛阳城东南门外。三国时期,洛阳古城并非现在人们说的洛阳老城,而是在白马寺以东与偃师交界的汉魏故城。有人考证,现在的关庄村原在关帝墓南不远处,本来叫潘凹村,后迁至关帝墓西,全村并无一户关姓,该村就是因为关帝墓而改名关庄。关庄村在汉魏故城东南,与史载吻合,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关庄村西500米的朱圪垯村灵台旁边的汉魏故城遗址文物保护标志处得到证实。

    有人认为,真正的关帝墓由一冢和一个土石寨两部分组成。土石寨即关羽墓园,有30亩大小,圆锥形,15米高,全是沙土堆起,顶呈平面状,四周建有寨墙。土石寨东南方向有一石门,可拾级登上寨顶(门朝东南含有招魂之意)。冢在石寨南不足100米处,有20亩大小。建墓人害怕有人盗掘,虚设陪冢。据说在石寨和冢之间原先有一碑,宽约1米,高2米多,上刻“汉寿亭侯,武安王协天护国大将军关帝之墓”,立于明嘉靖年间。遗憾的是,1955年秋洛阳发大水,关帝墓附近出现险情,人们把这通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石碑用于堵水而扔进洛河激流里去了。

    三国以后,关羽的忠义故事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直到明朝,帝王们才开始把关公引入殿堂,塑造成忠义化身。前朝的皇帝为了维护其统治,极力把关公塑造成千古忠臣,并将其封为“关帝”“关圣”,因此修建了关林,以此来为大臣们树立忠臣的榜样。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朝廷谥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朝廷加封洛阳关帝冢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立碑建碑亭。

    清朝皇帝本是满人,一开始就希望汉人、汉臣忠于大清王朝,因此非常重视汉学,特别是把关公和孔子封为“武圣”和“文圣”,借以培养汉人的忠心。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经过庚子国难,深感需要忠臣效力,祭拜关林具有现实意义。慈禧太后来到洛阳后,更觉得有必要去祭拜关林。慈禧太后命钦天监选出黄道吉日,并让司礼官早做安排。

    关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于明朝洛阳城仍在宋、金、元城的基址上,所以按照史载,关帝庙建在城南,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

    话说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农历九月十九一大早,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以及随行大臣100多人前往关林。銮驾出南门西行,经过洛河上的便桥南行到关林。

    《中原文物》(2010增刊)中《洛阳关林二殿勘察与研究》一文指出:洛阳关林是埋葬三国时期蜀将关羽首级的地方,即现今的关林。它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四进院落,是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一处古建筑群。

    关林是朝廷礼制的祭祀庙宇,其与湖北当阳关陵、山西解州关帝庙一起有祖庙的美称。关林历代称呼不一,据庙内现存碑记所载,关林的名字因关公封号的变化而变化,在宋元叫关王冢庙,到明万历时始叫关帝陵庙,康熙时曾叫关夫子冢庙,到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朝廷要求按照加封新号称呼,从此以后,碑记中才正式书写为关林。

    封建社会等级制度表现非常鲜明,如旧时的帝王墓称陵,王侯墓称冢,百姓墓称坟。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朝廷尊关羽为“夫子”,其与孔子开始并称。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朝廷又追封关羽为“武圣”,而圣人墓称林。也正因为如此,关羽享有与圣人孔子同等的待遇,又由于埋葬圣人孔子的地方称为孔林,埋葬关羽的地方也就称为关林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