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山青少年心
刀刃上的舞者
静水沉思
爱情的年龄
悠闲时光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 年 11 月 26 日 星期    【打印】  
书林撷英
刀刃上的舞者
——读《刀锋下的外交》
    □才云鹏

    作者:董丛林

    简介:本书史论结合,叙事生动,论说独到,再现了跌宕起伏的晚清外交史上真实的一页,是单从外交方面来评价李鸿章的一部作品。

    关于李鸿章的历史身份,时下开始了新一轮的众说纷纭,而其人能够渐渐露出真实的一面,应是源于中国人越来越成熟的理性思考,而非俗谓的“宽容”。

    理性的李鸿章研究,着眼点应不再是天花乱坠的引证和正义凛然的批判,而应综合其思想经纬、性格走向及时局,加以系统分析和描述。《刀锋下的外交》通过独到的思考和呈现手法,将李鸿章一生的外交活动追根溯源,浓缩于他的外交观即“和戎观”,犹如医生手中的柳叶刀,一笔一笔复原了其“和戎观”的形成、实质和实践过程,堪称研究李鸿章的经典理性著作。

    以李鸿章为领袖的洋务运动曾给中国带来富国强兵的希望,而经其手签订的各种丧权辱国条约让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正因如此,一百多年来,李鸿章头顶变换着救国、误国、卖国三顶帽子。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只有给其一个更为精准的定位,才能更清晰地解读他的所作所为。

    《刀锋下的外交》描述的李鸿章不仅立体,而且透明:生逢清朝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李鸿章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承担和面对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在不得不妥协的前提下,李鸿章竭尽全力,两害相权取其轻,为减少损失殚精竭虑。一旦拂开历史的迷雾,读者自会体味到,在当时国际形势那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状况里,李鸿章机智斡旋处理了如此多震惊中外的大事件,实在是叹为观止!

    在不断的巨大失败和微小的胜利之中,李鸿章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外交思想和外交手段。从1870年善后天津教案开始,他凭其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准确分析,开始逐步构建迥异常人的“和戎观”,即“外需和戎,内图自强”。

    本书从1870年的天津教案写起,中间包括《中日修好条规》《中法新约》和马嘉里案的签订和处理,包括甲午海战、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及“灭英雄气”的《辛丑条约》,贯穿了李鸿章所经历的晚清全部重大外交事件,脉络清晰,细节丰富,说理透彻,让读者在全然洞悉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时,也自然对李鸿章纠结于一身的智慧、自信、权责和无奈,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弱国无外交,诚哉斯言。

    理性研究当然不可能一味唱赞歌,作者同时深刻指出了李鸿章外交思想的诸多矛盾之处和弊端所在。

    《刀锋下的外交》告诉我们的,是一幅真实的晚清外交风云图。受限于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低下的国际地位,李鸿章对自己的评价“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极其生动形象。晚年的李鸿章周游列国,已经认识到西方制度的优越,但他碍于自己的政治认知度和忠君思想,是无法去推倒那间“破屋子”、再建一座崭新大厦的。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李鸿章性格中的理想主义。读《刀锋下的外交》,感触着一个刀刃上舞者踽(jǔ)踽独行的苍凉背影,黑暗时代的悲剧世情,被董丛林的理性主义所照亮。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