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记者 孙林 宁启文 冯克 陈显萍
编者按
11月23日,《农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长篇通讯《在中原崛起中引领担当——洛阳市探索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记》,报道我市“四化同步”中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创新、工作创举和惠农实效。本报今日全文转发,敬请关注。
公元前518年,一车二马载来风尘仆仆的问道者。时年33岁的孔子千里迢迢来到洛阳,就教于老子关于治国理政的“礼乐之源”和“道德之归”。“孔子入周问礼”的故事传诵至今,成就一段佳话。
两千多年后,十三朝古都洛阳城又迎来一批批考察者。仅今年5月至10月,襄阳、南阳、渭南、安阳、青岛、宜昌、十堰……省内外十余座城市的执政者走马灯似的组团来访,引起各界关注。
厚重的历史、遍布的古迹以及“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牡丹花,让洛阳闻名于世。然而,这些访客既不为瞻仰古迹,更错开了赏花季节,他们究竟所为何来?
初冬时节,记者被这条线索导引,走入这座千年古城,循着这些访客走过的路程,寻找访客们所关注的洛阳“四化同步”中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创新、工作创举和惠农实效。
中原要崛起,洛阳有担当——
“两不”“三新”提得好,顶层设计要落实,必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先行先试,力争在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作为新中国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洛阳一度跻身全国五大工业城市,上缴国家的利税总额曾超越整个广东省。
改革开放后,和中西部很多城市一样,洛阳被东部沿海一些“后起之秀”甩在背后,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大幅滑落,徘徊在40多位。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伊始,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原经济区正式纳入该规划,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又发出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将河南定位为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中原崛起的大戏开始上演!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不同的场合强调:“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科学发展,关键在于持续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这是从根本上破解河南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是河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创造无数辉煌的千年古都,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阶段,如何定位自己,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两不’‘三新’提得好,关键要看如何落实。”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说,“招要击中要害,劲要用对地方,洛阳要在历史的积淀中深刻反思,在不断反思中寻找差距,找准问题,对症用药,就会有前进的动力,就能够在忧患中奋起。”
洛阳提出,要把洛阳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的副中心城市和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示范市。
2010年8月,毛万春在市委全委扩大会议上提出的“三篇文章一起做”理念,成为洛阳在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思想先导。毛万春指出,坚持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做到一产、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一产由弱变优、三产短腿拉长的目标,打造新的增长点和最具前瞻性的朝阳产业。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