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漫谈关林庙会
下清宫:老子著书处“道源”即在斯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11 月 29 日 星期    【打印】  
漫谈关林庙会
□寇莹
上香祈福 (资料图片)
关林庙会人山人海 (资料图片)
    武圣关羽是备受社会各界尊崇的神明,而关公信俗在中国民间覆盖范围也最为广泛。所以旧时有“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之说。

    据老人回忆,旧时洛阳最大的关庙是关林庙,城内有老城东南角的关帝庙(后更名为潞泽会馆,现民俗博物馆)、南关外的山陕庙(山陕会馆)以及文明街关帝庙,还有西工区西小屯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关帝庙、李楼潘寨村关公庙等一些小关庙,几乎星罗棋布地遍及洛阳各角落,香烟袅袅,火烛不断。

    各庙宇或为了扩大影响或彰显实力,笼络更多信众香火,纷纷起会,庙会便慢慢成为祭祀神灵、商品交易和感情交流的综合性社会活动。洛阳庙会众多,如瀍河的药王庙会、洛川街的泰山庙会、老城道尊街的玉皇阁庙会等,而规模最大的当属关林庙会。

    1 祭拜关帝讲究多

    庙会,离不了祭拜神明,祭祀的规模有大有小,形制有隆有简。据老人回忆,在关林庙会的祭祀上,由达官显贵或富商大户者一人率众亲诣敬祭,官职较次者二人以东西序分,其余人等按职位、门第、年龄等分立其后陪祭,各执事人各司其职。参加祭祀人员多穿长衫、戴礼帽,也有官员穿中山装,军警人员穿军装制服,学生穿童子军服。祭祀开始,祭祀人员齐集盥手,正冠、甩袖、掸尘、顿足后闻鼓声进入大殿。其时,鼓乐齐鸣,祭祀人员肃穆而立,典仪赞(主持人)迎神即位。神明即位后,祭祀人员按次序献礼祭拜,气氛庄严,神圣隆重。

    一般的信众祭拜就没有这么繁复了,只需带着贡品到庙里,焚香燃箔,磕头献祭,求关老爷庇佑便可。女性信众有种特殊的祭拜形式——唱经。其所唱的并非一般的佛经、道经,而是以称颂关帝恩德事迹、做人向善的基本道理和传统孝道等为主要内容。其语句合辙押韵,文字通俗易懂,如“关老爷坐大殿面向正南,三缕胡搭胸前逍遥自然。头戴着珍珠帽明光闪闪,身穿着绿战袍颜色深鲜(洛阳方言音为“宣”)……”

    唱经时,用木鱼或响铃敲击节拍,领唱者手持号旗在最前面,按固定的韵律和节奏唱诵,知其内容者随声而唱,不知者在每句结束时附和“嗨嗨(哪)弥呀,嗨嗨(哪)陀哇,哎嗨(哪)佛啊,嗨嗨呀”。唱经结束后,大家一起将号旗点燃。由于号旗是一方黄布而制,燃尽后不会变成灰烬即刻飘散,信众们就从剩余的零星火线或燃烧后出现的颜色不一的纹路上得到神示。

    这一习俗在关林庙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年农历正月十三祭关之日,便有许多女性信众在大殿或二殿结伴吟唱,一时间庙里木鱼、响铃、“嗨嗨呀”之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2 传统民俗人气旺

    旧时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关林也有较大型的庙会,各村社和信众有给关老爷送纸马和送桥布的习俗。

    自宋代张天师编出派关公战蚩尤以解决解州盐田生产的故事后,农历五月十三就成为纪念“关公大战蚩尤”的日子。而五月十二为关公磨刀日,因为磨刀少不了水,所以传说每年的这天必有雨下。从农历五月十二开始,关林周边的各村信众便抬着纸马,敲锣打鼓绕街巡行,直至关林门前,然后焚香设祭,一边用草料假装喂马,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吃饱跟关老爷打蚩尤……”各村社的纸马林立庙前,信众磕头烧香,唱经燃炮,人声鼎沸,场面热烈。直至入夜,信众将纸马焚烧献祭,霎时庙门前火光冲天,信众摩肩接踵、驻足观看,气势恢弘。

    纸马为各村社信众集资扎制,并以相互比较纸马数量多寡、个头大小、精美程度为乐事。送完纸马第二天,各村社还要到庙里送桥布。桥布有九尺九、百尺等规格,人在布下托举其状如桥。送桥布时,男女信众排成纵队手举黄布于头顶,跟随执事者在唢呐班子的伴奏下先在庙外巡行,后到大殿甬道处宣读祭文,唱经献祭,最后将桥布搭于大殿屋梁上,磕头许愿,焚燃号旗,方为结束。“桥布”之名也蕴含了信众欲借长布搭起与神明沟通的桥梁,使神明能踏桥而至,降福信众之意。桥布同样多为各村集资购买,捐款者将自己名字或愿望写于桥布之上,以待关老爷施恩,领受庇佑;信众也常将缝衣针系红线别于桥布上,待送完桥布后取回,日后用其缝制衣物,据说也可得到护佑。

    3 社火汇聚唱大戏

    旧时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各地社火班、社就开始往关林庙汇聚,朝冢敬神。每到此时,庙里便是幡旗招展,锣鼓喧天。各班、各社使出十八般武艺,狮子、高跷、排鼓、旱船竞相展示。

    班社朝冢,一则为求神明保佑;二则是借庙会人多展示技艺,扩大影响。如清咸丰年间大里王的舞狮班社,自立名号为“关火圣社”,教练演员,修整旧装,排练了狮子“踏软梯”“上老杆”等一系列惊险刺激的表演,连年赴关林朝冢,一时间声名鹊起,享誉四乡。直至今日,大里王的狮子依然在洛阳遐迩闻名。

    社火班、社朝拜关冢的传统如今仍在延续。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关林镇都要组织社火比赛,各村班社极其重视,不断提高技艺,表演节目推陈出新,丰富多彩,且无论比赛场地在哪,结束后都必须到关林庙前表演一番,才算愿望达成,不枉此行。

    在老人们的记忆中,各种祭拜关公的活动里最特别的莫过于“领羊”。正月十三,各村社都牵着从头到尾用红绿绸子结花点缀的白色公羊汇集庙里,羊脖子下方挂一个木牌,上写“神羊刀”。社首沐手捧香,前面乐手吹奏导引,社众簇拥“神羊”紧随其后,进庙到大殿关帝像前,全社跪地。社首烧香献酒后,用酒杯盛满酒,恭恭敬敬地向羊头上浇去。酒浇到羊头上,如果“神羊”立即摇头,就表示关老爷已显灵同意收下这只羊,亦能保佑全社人愿望达成,随即全社兴高采烈退场;如果羊头不摇,就表明社首敬神心不诚,神明不受,围观人群便会哄笑,甚至鼓掌叫倒好,使人非常难堪。因此,领羊成功后,村社都要大摆宴席来庆祝。

    每年正月十三前后,关林庙戏楼上都有乡绅或信众出资助演的“酬神戏”,这种演出以唱戏祭神为目的,人随神娱。酬神戏一般是三天,第一天上午先唱迎神戏,民间叫“早三出”,大都演《天官赐福》《全家福》《仙姬送子》等,表达祝福喜悦。台上演员演戏,声腔阵阵;台下烧香磕头,香烟缭绕,尽显酬神氛围。关林庙会唱戏,唱得最多的是关公戏,但也有规矩:为关公唱的酬神戏,只准演《过五关》《古城会》表现关公神勇,不准演《走麦城》损害关公形象。

    4 传统演变待传承

    除了各种祭拜活动,关林庙会也是当时重要的商业贸易盛会。会上不仅有包子、蒸馍、粉条汤等各种吃食,还有布帛服装、日用百货、骡马及农具等货品可以交易,庙会热闹异常。尤其对于孩子们而言,关林庙会是个快乐的节日,不仅有诸多的热闹可看,诸多美食可尝,还有机会从供案上寻得贡品以满足“吃心”而不被责罚。因为人们认为,吃神明享用过的贡品是沾了福气,将有助于身体健康。

    古人起会时,大都有意安排在农闲时间,或年初、年终,或春播夏种之前,或秋收冬藏之后,除了吉庆以外,也是为了便于商品交易。随着关林庙会的规模越来越大,会期越来越长,一些游走的经商者便专门在关林近旁从事商品贸易,久而久之,在此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村落——关林村,一个以外来人口居多、没有耕地而专门经商的村庄。

    如今,关林庙会已经迁走成为关林市场,但周边群众依然习惯地把去关林市场称为“去会上”。所幸,从2010年开始,关林又在春节时恢复了庙会活动,使百姓们在新春祈福纳祥的同时,也能再体会一把传统民俗中的热闹和喜庆。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