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 平
(一)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和独有品格。
党的十八大报告,50多次提到 “创新”,并把“创新驱动”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不同的城市发出相同的声音:尊重创新,鼓励创新,扶持创新,让有创意的人、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把每一颗创新的种子培育到开花结果!
正朝着福民强市总体目标奋力前行的洛阳,该以怎样的姿态挥洒创新激情?
市委十届八次全会暨第三季度工作会提出,要坚持机制转换与创新驱动并重,着力打造创新洛阳,依靠创新拓展发展空间、拉长发展“短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洛阳,从不乏创业的冲动和执着。
在渐远的昨天,洛阳人一次次戴上“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桂冠;在过往的岁月,洛阳人一次次站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领奖台上,享受着创新的喜悦与自豪。
在业界,中信重工、中航光电、725所、普莱柯……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生动地诠释着洛阳人在创新路上的探索和收获。
数字最有说服力:2011年,洛阳专利申请和发明申请量指标居河南省第2位、中部地区第5位、中部地市级城市第1位。
(三)创新,承载着洛阳的光荣和梦想,更背负着洛阳的未来和希望。
每当我们自豪地谈起“洛阳有多少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院所”时,我们可曾想到,有多少无奈令人“隐隐作痛”——
很多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还不够高,对技术创新和研发的投入还不够多;许多科技成果还躺在科研人员的论文和课题中,没有实现市场化,甚至“墙内开花墙外香”;传统的行业管理体制和条块运行机制,令经济发展和科技资源脱节,使科技对经济的驱动力难以迸发……
一组数据,令我们心存惶恐:全市有7000多家工业企业,规模以上的只有1637家,在这1637家中,只有520家有研发活动,而建有研发机构的仅有283家。
(四)一位企业家这样总结成功“秘诀”:无论多么严峻的形势,无论多么激烈的竞争,都挡不住创新的产品和有竞争力的产品。
这就是创新的力量!创新驱动,决定着“洛阳质量”、“洛阳效益”和“洛阳速度”,是洛阳发展的“动力谷”。
着力创新,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洛阳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资源能源等要素驱动,长此以往,发展的成本将增加,发展的优势将减少,发展的活力将下降。要在过去基础上继续保持长时期的较快增长,就应当让创新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发动机。
着力创新,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洛阳工业总量虽然很大,但许多产业缺乏核心技术,不少企业技术“空心化”,关键部件依靠进口,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多而不优、大而不强”的状况,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规模经济效益,就应当让创新成为优化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五)打造创新洛阳,“活力”是不二法门。
洛阳发展,活力主要来自哪里?当务之急,是继续深入推动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使其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弄潮儿向潮头立”。
“宁可容忍一亿元的投资损失,也不容忍机制的弱化和衰退。”这是美的集团董事局主席何享健对“活力”的认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美的集团不断创新, 从一个5000元的小作坊起步,用40多年时间,成长为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国际化大企业。
洛阳,不乏通过激发“活力”而焕发勃勃生机的鲜活例子。全市14家公立医院通过改革改制,门诊量、住院量、业务收入、职工工资增长,病人门诊费则持续下降。这就是“改制出活力,改制出效益;早改早受益,不改不受益”的生动教材。
创新,就要想在人先,做在人前;改革改制,就要敢闯、敢试,大刀阔斧,奋力攻坚。
(六)打造创新洛阳,“融合”是点睛之笔。
融合是什么?是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结识、结缘、结合、结盟。
着力推动产学研军融合发展,一个有关长沙与洛阳的对比让人深思。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洛阳的城市竞争力排在第83位,与洛阳同属中部的长沙排在第9位,而在2009年,它的位次还是第17。
长沙的城市竞争力之所以突飞猛进,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的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洛阳有资源、有实力、有志气,坚定不移地走融合之路,推动产学研军融合,打破科技资源分散、分离、分割状态,让固化的资源动起来、分散的资源聚起来、沉淀的资源活起来,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聚集、流动和融合。
(七)创新,是工作的一种状态,也是工作的一种标准。
在百舸争流的发展大潮中,我们唯有多谋创新之策,多鼓创新之劲,多兴创新之举,才能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